首页 > > > >
新年到 忙蒸糕
发布时间:2023-04-08     


“新年到,忙蒸糕”,这个传统习俗算是南通人过新年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不仅因为年糕好吃,还寓有年年高的好彩头。


记得小时候,南通近郊农村每到腊月半以后, 家家户户的年味便渐渐浓郁起来。乡间的羊肠小道上人来人往,人们踏着欢快的脚步,忙前忙后,蒸年糕,迎新年。每个生产队在队里都设有一二个蒸糕点,请当地或外地的蒸糕师傅来专为本队农户服务。“家家都向磨坊跑,米麦背扛或肩挑,粉屑归来忙深夜,麦蒸馒头米蒸糕”。这首民间打油诗,真实形象地描写了南通农村家家户户忙蒸馒头、忙蒸年糕的热闹景象。有人背着、扛着稻袋赶往碾坊排队加工糯米;有人挑着糯米、玉米、高粱袋到磨坊排队加工粉屑;有人在自家院内将已晒干的树枝锯成一尺长,用斧头劈成“杨柴”,铺在屋檐下的阶沿上,蒸年糕时烧灶膛用,这些忙活都是为了蒸年糕提前做准备。小孩子则七嘴八舌地问长辈,过年为什么要蒸糕?长辈回答:蒸糕是“蒸蒸日上(蒸),步步高升(糕)”,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过了腊月半,父母将自家产的高粱、玉米、糯米磨成粉屑后,送到附近的蒸糕点加工。由于加工点少,排队的农户又多,轮到我家时,往往快到后半夜了。深夜,寒气袭人,我却不愿意回家,陪着母亲,不时地替母亲向灶膛里添一把“杨柴”,“杨柴”一塞进灶膛便噼里啪啦地燃开了,像过年放的小爆竹。我被熏得暖洋洋的,没有一点睡意,时不时地站起来观赏老师傅的高超手艺。


开蒸前,首先是要调好粉屑。只见老师傅将粉屑倒在长长的木质澡盆里,加入适量的糖精或红砂糖水,将其调和均匀。抓一把看看其水分含量是否适度,水过多或过少,蒸出来的糕不是太烂就是夹生。开蒸时,先在大铁锅边沿围上一圈用稻草扎成的、以防漏气的锅圈,然后把桶式圆形或方形的蒸笼叠放在锅圈上。老师傅在蒸笼内底部木格上,放一块竹片垫子,再铺一块帐纱,然后向蒸笼里一把把地撒粉屑,每撒一层,等到各处蒸气都冲出粉层后,再撒下一层,依此类推。其间,撒到有一寸多厚时,改撒一层薄薄的红粉屑(用红色素与粉屑调成),隔一寸厚再撒一次红粉屑,将到蒸顶时,再每隔一寸再撒一层红粉屑,撒两次,直至撒好最后一层粉屑,盖上木盖。糕两头的红线,既为了美观,也寓意着红红火火。这段时间,灶膛里大火要一刻不停地烧着,否则糕会夹生。每户人家一般蒸三四蒸,每一蒸笼糕约40斤,或糯米,或高粱,或玉米。那时大家条件都不好,大多蒸的是高粱和玉米糕,即使条件好一点的也只舍得蒸一蒸米糕,用来待客。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才会蒸馒头。


年糕蒸熟后就是落蒸。灶台旁放置着一张长长的台子或两张八仙桌拼成的台子,台面铺上一块偌大的潮布,为落蒸之处。老师傅将三根鞋绳线分别等距绷在蒸笼顶部,两端系紧。先把糕蒸移到台子上,反手一捧,便将糕蒸倒扣在台面上,再将一根根鞋绳线分别收拉,刻成三大片,然后根据主家要求,再用线刻成“水巾” 糕或大方糕。只见,老师傅灵巧的双手不停地在糕上来回挥舞着,令我眼花缭乱,一会儿工夫,就将一蒸糕变成了主家要求的样子。最后,将每条糕在台子上掼几下后,排放在台上待凉,甜香的年糕就这样蒸制而成了。当蒸糕蒸熟时,满屋热气腾腾,糕香扑鼻,让人垂涎三尺,我便立即站在台子边等待着老师傅刻一块给我尝鲜。


制成的年糕要浸在腊月的矾水里,或切成片晒干保存,这样可以一直吃到立夏、端午时节。


如今,南通人过年吃年糕的风俗没有变,有的自己蒸糕,有的为了省事买些现成的,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作者单位:南通市农委)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