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战地书翁沈轶公
发布时间:2021-11-04     作者:沈惠忠


光绪二十九年(1903),长江入海口一片片零散接涨而成的沙洲开始与陆地相连,沧海桑田,标志着一个新兴县域初现雏形;同年12月,长江北岸大兴村的一户富裕农家喜添贵子,这个男孩名叫沈轶公。他从小敏思好学,长大后情系社稷,坚持真理,担当道义,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不遗余力……



创办进步报刊


1926年,沈轶公毕业于上海东方大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系。1928年3月1日,启东作为建制县正式在中国版图亮相,而他也准备在家乡,为刚刚面世的启东县贡献青春才华。他与共产党人赵克明、董锡舟等是好朋友。为揭露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敲诈勒索、剥削人民的罪行,他们创办了刊名为《暴露》的杂志。杂志12开20多页,主要转载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向导》《新青年》等报刊上的文章。沈轶公还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撰写思考旧中国农村现状与改革的文章,意在呼唤民众觉醒。因中国革命形势发生急剧变化,这份杂志仅仅刊出3期。


1929年国民党启东县党部选举,沈轶公被推选为以左派人士为骨干组成的“执监委”常委,从此以公开身份开展革命活动。国民党右派控制的县政府很快发现了他的“赤化”倾向,并从他家抄出《新青年》《独秀文存》等宣扬共产主义的进步书籍,便下令通缉。白色恐怖之下,沈轶公只得避居上海。不满一年,启东县党部执监委就被江苏省党部扣上“组织不纯,有共产党渗入”的帽子,责令解散,从严清查。面对政治高压,沈轶公从未停止革命活动,暗中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共同努力,赶走了反动县长。


1938年3月27日,日寇侵占启东。广大群众奋起反抗,成立了“启东县抗日义勇军”,沈轶公担任政治部主任,他倡议创办了一份为义勇军官兵服务的杂志——《袭击》周刊应运而生。取此刊名,寓意拿起武器、向侵略者和一切反动势力发起袭击,收复大好河山。杂志16开24页,半月1期。主要转载共产党出版的《团结》《群众》以及上海救亡报刊上的报道和革命根据地延安传来的理论文章。同时,也刊登当地人士写的评论、杂文、散文等,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以及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战、坚持反共的丑恶面目。杂志先在义勇军内部发行,逐步发行到中小学师生和其他行业的知识分子手里。《袭击》一经出版,影响颇大,每期印刷一二千份,仍供不应求。不久,又扩展到海门、南通等地,在启海通一带传播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为号召、鼓舞人民参加抗日战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日军的扫荡和杂牌部队的骚扰,《袭击》周刊从汇龙镇转移到南清河,后又迁至沈轶公的出生地大兴村。《袭击》办了近两年,共刊出20多期。


1942年7月,身为崇启海联合中学校长的沈轶公又主办了《启海导报》,以此为阵地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围剿共产党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可耻行径。



为党培养优秀人才


1938年“启东县抗日义勇军”打响了地方抗日第一枪,先后两次重挫日军。不久,身为政治部主任的沈轶公又与共产党人施永安商议组建“抗日少年军团”。他经常为军团上课,为义勇军培养少年人才。这批抗日精英,毕业后步行两百多里路,在南通找到了部队,成了名符其实的新四军战士。


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启海地区,苏中四分区召开通、如、海各阶层人士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沈轶公被委任为民主政府第一科(教育科)科长并接管原国民党政府所辖启东县立中学,兼任校长。之前,沈轶公等人在共产党引导下,创办“启东中学春假修学团”,他是修学团研究室主任,总监教务,经常邀请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政治干部为学员们讲解中国革命运动史,分析国共合作抗日形势。施方白和沈维岳两人向学员们介绍前 往革命圣地延安受到毛主席3次接见的情形,并转达了毛主席“遇有优秀青年,可介绍来延安抗大学习”的指示。学员们热血沸腾,纷纷要求奔赴革命摇篮学习、工作。春假修学团结束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启东中学青年工作队”,一大批激情澎湃的爱国青年活跃在城镇街头、农村田头、开展社会调查,进行时政演讲,组织文艺演出……点燃了启海地区的抗日烽火。


启东中学,在地方上算是“最高学府”了。就 在开学典礼的第二天,日军再次侵犯汇龙镇,沈校长带领全体师生向农村转移,坚持游击教学。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曾转载了这样一则消息——


江苏省海启县县委书记洪泽、警卫团团长王澄曾看到“游击课堂”上课的情景:一个穿茄花色土布衣裤的青年妇女,一手提只篮子,拿根竹竿……她的篮子里有课本、作业本,还有一方红巾。她把竹竿插在地上,不多一会儿,就有30多个男孩女娃跳跳蹦蹦从四处跑来,又是笑,又是唱。他们不管这一天敌人出动不出 动,就地坐成圆圈,上课、教歌、做游戏……使日伪十分惊异。他们制造神话,说新四军给每个教师发一面“招魂旗”,旗一摇,孩子们就神魂颠倒地跑去上课了,大人拉也拉不住。事实上,完全是教师们积极的抗日教育政治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凝结成一股磁铁般的吸引力……


沈轶公,就是这则新闻中提及的游击教学的领头人之一。敌人下乡骚扰时,藏到野外树林里、坟墩旁和芦苇荡、沟河边等隐蔽之处,以原野为课堂,膝盖当课桌,就地上课学习。教师的教材课本、粉笔铅笔都装在竹篮子里“随身转”。当时的教材内容紧密配合抗战,在识字认理中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


1942年4月,苏中四分区为适应战时办学的需要,将东南地区的崇明中学、启东中学、海门中学等合并为崇启海联合中学,任命沈轶公为校长。“联中”近400名学员,分10个班级,在启东富安镇一带农村坚持游击教学。名誉校长沈维岳(县长)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到校听取汇报、指导工作。1943年清明节前后,有一天,日寇一早包围了“联中”,幸好师生们前几天已安全东迁,鬼子扑了个空。敌人恼羞成怒,更加疯狂地“扫荡”。为保存实力,上级决定“联中”暂停。1945年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发出通缉令:沈维岳、沈轶公等十余人,“因参加‘匪伪’工作,永远开除党籍并查办。“沈 轶公又一次遭受通缉,上海地下党组织得悉后,接应沈轶公回沪“打埋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苏中四分区决定召集原“联中”的启海籍师生,回东南县创办东南中学。沈轶公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东南中学首任校长。因受日伪破坏严重,条件太差,东南中学几易校址。1946年4月,中共东南县委决定将东南中学分为本部和分部,沈校长跟随校本部迁居曹家镇郁氏花木行。在他的努力下,东南中学逐步发展壮大,曾拥有19个班级900多名学生。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1947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对海启实行“全面清剿”。党组织为保存实力,决定东南中学暂时停办,并安排沈轶公回上海隐居,以保护这位党外进步人士的安全。从此,他转入地下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一度以贩菜为生。


上海解放后,沈轶公先生重返教育岗位,直至离休;2001年2月病逝于上海,享年99岁。


2007年,启东市人民政府将位于大兴镇的“沈轶公故居”列为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党和人民对他的最好告慰。正如他弟子赋诗所称:东南战地老书翁,游击施肇笔始功。门墙桃李早成荫,家乡洁土已春耕……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