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沙地迎新娘
发布时间:2020-10-24     作者:许建香


我国是礼仪之邦,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礼数,结婚更是如此。迎新娘是每个婚礼不可缺少的流程,此习俗自古便有,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其内容、形式上可能会简化、变化。


沙地人家迎新娘一般在结婚当天。以前结婚的流程有结婚当日、待招、回门,结婚当天下午新郎将新娘接回。后来有些地方删繁就简,将结婚当日、待招、回门都放同一天,改成上午迎新娘,农村称为“做早亲”。如今,自由恋爱结婚的男女可能来自天南海北,老家相距遥远,新娘在婚礼前几天住到男方所在城市的宾馆,结婚当日再由新郎接回家。


旧时,男方家若较富裕则用轿子迎新娘,有四人抬的、八人抬的、十六人抬的。中等生活条件的则雇黄包车接。穷苦人家用独轮车接,近点的就由新郎背或请人替换着背回。我公公这辈兄弟6个,当年他们结婚时,除了三伯岳父家是中农,要求用黄包车接亲,小伯岳父家是地主,要求用轿子接亲,其余的都用的独轮车。甚至还有贫穷人家新娘是由新郎用担子挑回的,担子的一头挑着新娘,另一头挑着新娘的陪嫁。随着时代的进步,迎新娘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为了营造喜庆氛围,迎新娘的各种交通工具上都要系红布、戴红花,哪怕用扁担挑的,也要在扁担两头系上红布条。包子孙桶的青布腰布上也要加红带子。如今,迎新娘的轿车装饰得多姿多彩,仍以红色为主色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迎亲方式还有点不同。男方至少请一名年轻女子骑自行车去女方迎亲,新娘则自己骑着迎亲的自行车去男方家。还记得我姨哥结婚是70年代初,我奉命去接新娘。刚到女方家,新娘的妈妈变卦了,说:“一生一世就当一回新娘,还自己骑车?”不管介绍人如何劝说,她就是不同意女儿自己骑车。当时的我又瘦又小,体重不足90斤,车技还不行,两家相距有20多里路,临时换人又来不及。双方僵持着。后来姨嫂提出路上换着骑,她妈妈才勉强同意了。我紧握车把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小心翼翼地载着姨嫂沿着小河边的田埂路前行,生怕掉到河里。再说,新娘落水不吉利,会被埋怨一辈子的。我胆战心惊地往前骑着,终于上了较宽的沙子路。一路上,姨嫂没有提出换我骑,我也不好意思强求,只能满头大汗地喘着粗气缓缓前行。1978年我结婚的时候,就是顺应时代潮流,自己骑自行车去男方家的。


迎亲的人数去时人逢单,回时人逢双,主要讨个好彩头,有好事成双、成双作对之意。如果去迎新娘的只有1人,那就是新郎,回来时与新娘就成双了。如果需要媒人领轿,那男方迎新娘要有5人,即新郎、媒人、拿聘礼的、陪客(今伴郎)和接新娘的。在女方家吃过午饭,新郎和陪客先回,剩下3人加上新娘再回。后来,新娘也有了陪客,陪客数也要成双,至少2人。


媒人不可随意更换。若遇到媒人丧偶或穿重孝的(父母亡故),则另请媒人的子女或亲戚朋友替代;若媒人是新娘的直系亲属,为避免别人议论(传统思想认为:说亲应是男方,若女方主动则成笑柄),则也需调换。其他迎新娘的人也要慎重挑选。要身体健康的,机灵活泼的,世面见得多的;未婚的要父母双全;已婚的要夫妻和睦,若有聪明活泼子女更佳,尤以有男孩的为最佳人选。通常迎新娘的为表兄妹、姨兄妹,舅舅家的子女优先(沙地人一向认为娘舅家为大)。沙地人不请堂兄弟迎亲的,因为堂兄弟是被吵亲(闹新房)的对象;不请孕妇迎亲,认为孕妇接亲相陪会给新人带来血光之灾;有的人家合婚时请人算命,属肖相冲的人不可去当陪客、迎新娘。


迎新娘的车进新娘家宅,或新娘进男方家宅必须从上手(右边,以右为尊)进。有的人家还讲究,迎亲车到达和离开男方或女方家的这段路避免重复,暗示新人不再婚、不重婚。迎亲车到了新娘家,车头一律向外,喻义新娘是一心一意出门,不对娘家牵肠挂肚;到了男方家,车头一律向里,喻义新娘定定心心在男家过日子。新娘进男方家要走堂屋的正门,没有堂屋也要走男方家招待客人用的那间屋门,不能走旁门或后门,这样一是重视新娘,二来提醒新娘要遵守妇道,走正道,不走邪门旁道。接新娘的车到男方家后,男方家让事先选好的一对童男童女提着装有刚烧过的“锅堂灰”(木材的火屑)的铜烘缸迎出去,在新娘坐的车上坐一会,一说是暗示新娘多子多福,另一说是暗示新娘来了暖暖堂堂,往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城里不兴这一套,农村里还有。


新娘进门,男方家除新郎外都得回避。婆媳问题、姑嫂问题是千古难题。过去常言道:“婆媳是冤家”“三个姑娘(男人的姐妹)轧煞一个嫂”。而且“姑”与“孤”同音,“嫂”与“扫”同音,与和谐、幸福、美满的愿望相悖,便有了新娘进宅时不与婆婆、姑子照面的习俗。沙地人还有一种习俗,新娘快进宅前,公公、叔伯都会悄悄离家,躲藏得远远地,不让人知晓,这是因为沙地人有结婚三天无老小要吵亲的习俗,公公、叔伯都是被吵亲的主要对象,害怕出洋相只得躲到第二天才回家。


迎新娘要避丧避喜。结婚当天,若新人的邻居家有亡者出殡,进出是同一条路的,男方则要在亡者出殡前将新娘接回,更有考究的赶在办丧事家还没敲锣打鼓前就将新娘接走。若碰巧周边有几对新人同天结婚,则要抢先出门,俗话说先走先发财。若在迎娶途中接亲车与接亲车相遇,这叫“喜冲喜”,会带来不祥,要互放鞭炮才能离开。


在迎新娘的习俗中,有些内容已改变或消失。


鞋不沾泥。新娘出门时脚上的鞋不可沾走娘家地上的泥,认为会带走娘家的财气。于是新娘出门时,有的脚上套着父亲或兄弟的鞋子上轿,有的是父亲或兄弟背着新娘出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淡化。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结婚后男女双方都要一肩挑两家,不再计较带走财气之说了,这一习俗也就逐渐消失了。


传袋。新娘到了男方家下车时,脚不能直接踩在地上,要脚踩在男方事先准备好的新袋子上,专门有人不停地向前轮流移动两个袋子,直到新郎家的堂屋门口。传袋即传代: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现在不少人家在门前铺上红地毯,让新娘走在上面。


转囤子。新娘坐上迎亲车后,车子会绕着娘家的场地转三圈。一是表明新娘似绕梁之燕对娘家依依不舍;二是表明新娘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借助外力为娘家囤囤子,如当年顺口溜所说:一囤粮,二囤田,三囤金银财宝万万年。这一习俗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消失了。


泼水。新娘离娘家宅,娘家人将新娘的洗脸水象征性的泼向接新娘的车子,暗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此便是别人家的人,要当好人家的儿媳妇。如今,这一习俗也消失了。


绱领子。新娘进门当天或第二天,男方家要考考新娘的持家能力和针线手艺,也为了讨个好口彩:领子在高处,以后会福星高照,便让新娘现场缝绱一件衣裳领子,绱的领子要平服不皱,可是个技术活。如今的新娘不需要过这一关了。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