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名镇——汇龙镇、吕四镇
发布时间:2020-06-20     作者:陈国强


汇龙镇


名镇概况


汇龙镇,启东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中心,列江苏百家名镇,素有“江海明珠”之美誉。该镇距长江5公里,黄海28公里。1966年曾改名“卫东镇”,1981年恢复原名。


汇龙镇原属崇明县管辖,1928年启东设县与崇明分流后,归启东县管辖,为县治镇。


1949年1月27日,汇龙镇解放,1950年6月成立人民政府,1958年与汇龙乡合并,1961年汇龙乡析出另建汇龙人民公社。1987年11月,汇龙乡并入。1991年3月汇龙镇被江苏省委研究室、省建设委员会、民政厅、小城镇研究会认定为江苏名镇。2000年4月,原永阳、圩角两乡镇并入,成为启东人口、经济大镇。


汇龙镇是启东的文化中心,1958年,相继成立了评弹团、锡剧团、越剧团,锡剧和越剧曲调在民众中广为传唱。舞龙灯、挑花担、打腰鼓、打莲湘等民间文艺继续流传。群众文化开展活跃,曾被评为江苏省先进文化乡镇。


汇龙镇是革命老区,曾经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鲜血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壮丽的诗篇,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近年来,汇龙镇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老区精神,将精神文明建设植根于26万民众,以独具群众智慧的“正能量加油站”为全新载体,唱响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风纯朴、城乡秀美、百姓福祉协奏曲。


2015年9月,汇龙镇成为启东市首个“全国文明镇”,这是迄今为止该市乡镇在文明创建领域获得的最高荣誉。


人文掌故


200多年前,汇龙镇是长江口新涨出的一片沙洲。


清嘉庆十年(1805),有一杨姓海门人来此围圩开垦。因其肇始垦荒,便命名为杨家沙。相传当杨家沙在茫茫大海中孕育之际,群龙每年到此献宝次。此时周围必然珠光宝气,彩霞满天,于是就留下了一处瀛洲仙境。


杨家沙港汊蜿蜒曲折,纵横交错,似群龙汇聚,人们便把此处取名为汇龙河,汇龙由此得名。清道光七年(1827)始,崇明、海门、扬州、无锡等地商户陆续移来杨家沙。他们筑堤围沙,聚户成屯,开设店铺,使此地逐渐兴盛起来。清光绪四年(1878)前后成镇时,即拥有东西走向石街(现老街处)250米,南北走向石街50米(原团结街北半部)。



吕四镇


名镇概况


吕四,即启东市吕四港镇,坐落于市西北角,北临黄海,西与海门市接壤。吕四一名的由来,按当地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四次云游此地,当地居民为表纪念,命名为吕四。


吕四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港口大镇,吕四渔港与吕四镇已经连为一体。从镇中心乘车到海滨的渔港港区大洋港只不过几分钟的路程。如果把沿渔港河道的海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渔港的仓储商贸区,那么吕四镇本身就是渔港的主要组成部分。


吕四渔场是目前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海域,盛产2000多种海产品,是我国条斑紫菜、对虾、文蛤的重要养殖和出口基地。吕四港拥有2000余艘海洋捕捞船只常年进出港口,海洋捕捞产量占江苏省的三分之一,拥有全国首批鲜活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是全国水产品深加工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随着崇启大桥的通车和吕四大港的加快开发,吕四港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将打造成为集工、贸、渔、城、旅游为一体的滨海新城。


人文掌故


走进吕四,我们首先走进的是一个传说。


相传吕洞宾曾四到吕四,第一次卖药治病,第二次炼丹隐居,第三次售糕赈荒,第四次喝酒赠金,吕四因此而得名。因为吕洞宾每次来去都是以鹤为驾,所以吕四还有一个名字——鹤城。


吕洞宾驾鹤而行,这当然是神话。但吕四曾是丹顶鹤的故乡,这却是事实。乾隆年间的《通州志·风土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羽族以鹤为仙禽,产吕四者丹顶,绿胫,足有龟纹,绝不易得。”明清时期,吕四曾是丹顶鹤天然的越冬地。明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入侵,两淮运盐御史崔栋倡议在吕四修墙筑城。小城竣工后,人们便将它命名为鹤城。当年的鹤城,有城门四座,水关两座,环城有护城河与运盐河及城外大小河道相连。因为盐业和渔业的快速发展,鹤城一度相当繁华。


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吕四港者,将夹于扬子江北端处,建立渔港也。”如今,先辈的遗愿已经成为现实,吕四港已经成为国家六大中心渔港之一。


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原因,今天的吕四已经鹤影难觅,但在吕四人的心中,仙鹤依然是他们的图腾,而得道成仙驾鹤而行的吕洞宾,则被他们奉为吕祖。古老的来鹤路,延伸出的是鹤城悠久的历史;鹤城公园里的洞宾楼,依旧在讲述吕祖放鹤的传说。吕四,也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而独具魅力。


在张謇眼中,吕四是块风水宝地。20世纪初,他出谋划策,多方集资,在吕四沿海一带创办了垦牧公司、渔业公司和盐行。当时,他常来吕四,与淳朴好客的吕四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古镇街上流传的状元轶事,犹如一朵朵芬芳的花絮,散落在民间,飘香于后世。


吕四的桂林小学前身为“吕四志诚土木工程职业学校”,由著名建筑家陶桂林于1930年出资创办,当地人称之为“陶氏校”。


建筑景观


吕四的古建筑中,有一座进士府局部得到保存。


进士府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是清末进士李磐硕的故居,原为一进三堂三厅二园,东西厢房,大门朝南,有客人来开正门进堂间,平日一般进出都从耳门。院内有假山曲径,花卉树木,颇似一座小型园林。正厅三级台阶,按进士身份建造。上了石阶是宽敝的拔廊,方木柱子,两边栏杆雕刻精致,整座建筑青砖黛瓦,翘脊飞檐,厅堂两边都是板壁,地面用整条的木板铺设,没有接缝。如今,前厅、厢房和二园已遭到毁坏,仅剩下了后厅。


吕四的慕仙楼和集庆庵,都是后来重建的。


慕仙楼又叫洞宾楼,显然是为纪念吕洞宾而建。这是一座两层楼阁建筑,最早建于元朝末年,明崇祯年间毁于海潮侵袭。清初,两淮盐运通州分司运判杨鹤年选地重建此楼,此后又在康熙、乾隆、咸丰时三次加以修葺,可惜该楼在解放前还是毁于战火。


对吕四来说,慕仙楼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这当中既有对吕祖的崇敬,也包括历代文人登楼眺望后留下的诗文。“仙楼春雨”曾是吕四十景之一。乾隆年间吕四人夏芸晖曾作诗对此进行描绘:“回仙四至此,仙去留一楼。崚嶒百尺高,俯视江海流。每当风雨夕,鹤唳空中幽。不知下界春,杳然天欲秋。”也是在乾隆年间,余西人曹星谷登慕仙楼后,也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日落天低海气浮,苍茫多感独登楼。仙人此去曾骑鹤,牧竖归来半趁牛。万灶影重烟火夕,三山路隔水云秋。西风一阵相思满,门外芦花有吊舟。”清咸丰年间吕四名士张宗绪曾经参与重修慕仙楼,他所作的《慕仙楼志》,更是留下一段值得反思的故事。题在匾额上的《慕仙楼志》一直悬挂在慕仙楼上,“文革”中,慕仙楼遭红卫兵破坏,其中有一人知道《慕仙楼志》的价值,在匾额被毁之前,暗中将此文抄录。多年以后,这人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他所抄的《慕仙楼志》,才使后人能够一睹此文。


上世纪80年代,地方政府集资在鹤城公园按原样重建慕仙楼,并由王个簃先生书写“慕仙楼”匾额。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