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地名掌故——新城桥、望仙桥、涧桥
发布时间:2020-06-20     作者:夏庆根


新城桥


新城桥,旧名众安桥,位于今蒲子巷东口,跨南濠河,始建年代应是明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间(1517年—1520年),知州夏邦谟建南望江楼时在楼前造浮桥,遇警可拆除,这浮桥便是众安桥的前身。明万历四年(1576)知州林云程重建。万历三年(1575)为防倭寇与盗贼侵扰,通州筑新城,南望江楼成为新城南城门,浮桥改建为它的吊桥,易名为众安桥。新城在清康熙后荒废了,至民国时期已无桥,仅埋设涵洞过水,濠河东西常常断流只是原桥堍东南墙上留有“众安桥”三字剑石一方,而人们传称此桥为新城桥。


现在这座桥是1974年为了发展濠河养殖事业,又拆除涵洞,修建了一座净跨3.5米,宽度7米的钢筋混凝土筒支梁桥,一直使用至20世纪90年代中叶。1994年,对新城桥两侧的濠河进行了初步整治,南濠河整洁多了。其后重建新城桥,打通水陆交通卡口,这既是南大街拓宽工程的需要,也为开辟南濠河游览创造了条件。新建的新桥桥位大致以老桥东栏杆向西24米,桥路同宽。桥面分车行道、人行道,桥下净跨10米左右。荷载等级为汽车—20吨,上部仍为简支梁结构。为通行濠河游船,桥面比老桥面要高些,所以新桥南北各有一段引道,东西小路设踏步上桥。规划、设计部门在新桥的造型方面作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力争使其既有交通功能,又成为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南濠景观带上一风景。



望仙桥


南大街中段(中远桥至段家坝)道路拓宽成24米宽的商业大街。在这段一公里长的老街上有两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已废的望仙桥是其中之一。


望仙桥位于今望仙桥东巷西端,桥下原有河,北接南濠河(约长桥西20米处),向南(为今健康路)转向东,在东寺西入濠河。明代建新城曾在河口设水关。这条河上,于望仙桥西曾有江家桥、马家桥、避风港桥,望仙桥东有锁澜桥。河早已填塞,望仙桥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桥名最早见于南宋洪迈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外卷十三):“燕真人者,静海县人,幼入州城,被酒宿望仙桥下,恍若有遇。”(自后周至明初静海县为通州属县,通州州治设于静海县)这说明南宋之前便有望仙桥了,算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地方志载,望仙桥,元至正六年赵公明造,应为重建。望仙桥在南通较为有名,除其历史古老外,更重要的是与桥有关的神话、传说较多,除了燕真人在望仙桥成仙升天的传说外,还有明代著名的外科名医陈实功在望仙桥上遇到了吕洞宾,欲拜吕为师,吕携其登军山,要陈跳岩,以求仙蜕,陈不能应,吕摸其面,说陈有仙缘,无仙骨。从此陈实功脸上被摸处发黑,据传通州药王庙陈的塑像脸上半黑半白。这座古桥在50年代初修建城南下水道时拆除了,但以桥名命名的街道名称却保存下来了。清末,有望仙桥街,今有望仙桥东巷。



涧  桥


原南大街最南端已改造成居民新村,所幸南街头的涧桥被保留下来。历经了500余年风雨沧桑的涧桥如今静卧在段家坝小园19幢与20幢之间的城南涧河上。最近,南通市建设局对涧桥进行了整修,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在桥旁立“涧桥记”石碑。涧桥成为新村中一处新的历史文化景观。


涧桥是一座长4.6米、宽3.3米人行石板小桥。明洪武年间(1368年一1398年)郡人沈万三建。初为木桥,通州名医陈实功于天启四年(1624年),捐资改建为石桥,石料取自废弃的墓网、牌坊。桥经数度维修,但仍基本保持原貌,如今在石梁上仍可看到原来的浮雕。对这座已无交通价值的古桥进行整修保护,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南通自古便是多桥之乡。现存的古桥大多是明代所建,且面目已非,个别的还被“改名换姓”,能基本保持原貌的惟有涧桥了,故保护涧桥也是保留了一份可贵的历史遗产。


涧桥虽小,因系陈实功改建,故丰富了涧桥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桥是明代城区通往狼山的必经之道。现今通往狼山有工农路、城山路、姚港公路这些宽阔大道,相形之下,让我们感受到飞速前进的时代步伐和家乡的巨变,涧桥让我们既了解过去,更热爱今天。从这一意义上说,润桥是连接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