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发明多锭纺纱机的邢广世
发布时间:2020-05-30     作者:赵明远


邢广世(1889—1929年),江苏海门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竟存师范学校。他自小聪颖,好机械之学,14岁时即用木料自制一架脚踏车,骑行外出。他还曾据诸葛亮木牛流马的传说制成能载重运输之“铁牛”。后欲发明“地心引力发动机”,费时6年而未果。


邢广世生活在土布业发达的海门农村。当时农村土纱生产普遍使用的是手摇纺纱车,每日仅能纺纱4两,手纺5日的产出才能供织布一日之用,效率极低。有鉴于此,邢广世决心改良传统土纺技术,提高效率,适应乡村手工 纺织业发展之需。从1921年起,经过7年反复研究试验,邢广世终于制成一部木质80锭人力纺纱机,是对传统手摇纺车原理的改良和集约。传统纺车,纺纱者左手握棉条后拉,右手摇车转动纺锭形成对棉条的牵伸和加捻,从而成纱。邢广世研制的纺纱机以开松过的棉卷放置棉卷筒中,从旋转的棉卷筒中拉出纱头绕在绕纱筐上,从而完成牵伸与加捻而成纱。这样将数十个棉卷筒和绕纱筐组合安装在一个机架上,以杠杆、齿轮、皮带等传动,有二三人即能操作,纺纱效率可提高几十倍。这种单程多锭手工纺织机,适合于分散的家庭手工纺织业,后被命名为“广世式”纺纱机。


邢广世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了支付研制费用,他不惜卖田鬻产。新机初成,尚未完善之时,邢已因历年试制中的人工、物料耗费而倾家荡产,故不得不中断试验。一年后,靠朋友黄昌鼎资助,方得继续。同年,邢迁居崇明,为该研究向工商部呈请立案。不久,工商部奖励工业品审查委员会驻沪办事处寿森庠、陈荆生、纽广源3委员到崇明调查,邢广世即亲自操作纺纱机纺纱,3人看了极为满意,但又要求全部翻制成铁质,再行办理立案手续。可是邢广世7年多的惨淡经营,已经一贫如洗,哪有资金再行翻制?但邢认为“功令所在,安容瞻顾”,下决心继续努力。好友黄昌鼎也不惜代价,毁家相助。在翻制过程中,邢广世亲临炉火锤锉之间,或自己动手,或指挥工匠。至1929年初秋,各机件已制成正陆续装配,即将装成之时,纱筒杆却误被工人截短,且加长无术,几乎功败垂成。


经历了9年执着而艰苦的努力,眼看成功在即却又遭此意外挫折,邢广世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以致日不能饮、夜不能寐,形神凋敝,一病不起,遂于10月8日赴沪就医,竟不治,于1929年10月20日晚9点逝世,年仅40岁,临终嘱好友黄昌鼎完成未竟事业。


此后,黄昌鼎将纺纱机装成,并成功转运。均能纺出8支至40支纱,新的纺纱机可用人力发动,也可配以电汽力为动力,既能适用于家庭生产,也能用于办厂。工商部奖励工业品审查委员会再次审查后认为尚须再加整理,方可行也。黄乃请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所长周子竞及专家王季同、邓邦逖前来试验。专家们试验后评价甚高,认为这种纺纱机比西方纺纱机减少了工序,比手摇纺车提高了效率,而投资要小得多,乃是纺织界的重大发明,极有推广价值。于是双方订约合作,进一步完善后推广。但仍因经费困难,几年过去没有结果。


研制期间,青岛某洋行曾于1929年间遣行员吴某到崇明饵金10万元,诱邢广世与之合作,邢断然拒绝。他说:“该机即以不为国人所重而失败,断不能借助外人以求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邢广世搞技术发明、造福社会的理想虽难以实现,但其民族气节仍旧不失。


邢广世倾家荡产发明纺纱机,未竟全功身先卒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也做出奖励发明的姿态,明令褒奖,并发给其家属抚恤费一万元。但黄昌鼎、中央研究院提出的二三万元专门研究经费的申请却未得到政府批准,“广世式”纺纱机只能长期陈列在中央研究院内。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