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名镇——寅阳镇、海复镇
发布时间:2020-05-21     作者:陈国强


寅阳镇


名镇概况


寅阳镇位于南通的最东南角,是江苏也是南通唯一一个濒江临海的乡镇,是江苏最早见到日出的地方,总面积101.88平方公里,拥有12.5公里的长江岸线和5.5公里的沿海岸线,长江、黄海、东海在此交汇,有圆陀角风景区、恒大威尼斯水城、新湖旅游度假区、黄金海滩、玉龙寺等特色旅游资源。


2011年11月,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成立。2013年9月,实施区镇合一新体制,与寅阳镇合署办公,组建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党工委、管委会。


在南通沿海开发推进会上,寅阳镇被确定为南通沿海开发的8个重点中心镇之一。多年来,园区把产业规划和功能定位纳入全市的发展大局之中,重点做好沿海沿江岸线的整合优化和集约开发,围绕“打造国家级海工及重装备产业基地”这一目标定位,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建筑景观


黄金海滩


黄金海滩位于启东市寅阳镇东侧,规划总面积2000多亩。景区东靠黄海,拥有东部沿海难得的优质铁板沙资源,贝类资源丰富,风光秀美,南邻圆陀角风景区、玉龙寺和恒大威尼斯水城,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和开发价值的海滩湿地景区。景区为游客提供金滩拾贝、海上牛车、快乐渔村、海滩风筝、激情冲浪、海鲜烧烤等游乐项目,二期还在开发,将努力打造成江苏沿海旅游的一个新亮点。目前黄金海滩已成为启东首家3A旅游景区。


位于启东市寅阳镇以东长江入海口,长江、东海、黄海在此交汇,占地210亩。这里是全国最早看到太阳的地方之一,是海上观日出的最佳地。圆陀角三面环海,沿海滩涂宽阔,景区内耸立的长江入海纪念碑,建筑造型别致,由廊、亭、楼、牌、坊、碑等几个单体建筑图形的有机结合而成,整体造型是一艘正欲扬帆远航的船。景区中部的大禹石像,高达19.99米,是全国最大的大禹石像。景区东北角的寅阳楼,设在江海大堤外边,与宛如巨龙的大堤融为一体,犹如一颗龙口明珠,取意于“天圆地方”,融入天人合一的意境,登楼可观赏海上出之瑰丽,长江落日之壮美。


玉龙寺座落于江苏省启东市寅阳圆陀角风景度假区北侧。2000年11月26日经启东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在寅阳圆陀角恢复设立一座佛教寺庙,由南通金洋集团法人施金杨赠送土地30多亩,作为庙基,组建了筹委会。在筹委会的带动下,四众弟子纷纷出资出力,在隆冬腊月里拖砖运瓦、平地造屋,先后建造了简易殿堂及弥陀新村。后又陆续建造了各种简易用房,取名东疆寺(根据地理位置,在我国最东部边疆,有启我东疆之意),正式对外开放活动。


2003年,为更好地筹划东疆寺发展和建设,从海门请来了释新融师任住持,根据需要,调整了班子,充实了力量,并与施金杨顾问商量,从缅甸请进了释迦牟尼白青玉玉佛一尊,弟子玉佛两尊,独块释迦牟尼白青玉玉佛身重22吨,高5.28米,莲花座重3吨,高1.3米。该寺院计划将来全部供奉玉佛,因此于2004年3月,申请更名为“玉龙寺”。



海复镇


名镇概况


海复镇隶属位于启东市中部,北与吕四港镇相接,南距汇龙镇23公里。面积37.4平方公里。先后获得国家生态镇、南通市文明乡镇等称号。


海复镇,因张謇先生在此筑堤围垦、兴建市镇,取“沧海复桑田”之意而定名,距今已有111年历史。海复镇文化底蕴深厚。央视资深编导梁钢在2012年摄制大型历史记录片《文明的脚步》过程中,将海复称之为“中国垦牧第一乡”。


开创了我国股份制农业先河的通海垦牧公司在我国近代世上享有盛誉的垦牧教育、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创办的“苏北抗大九分校”、启东历史上最早建成的大型排涝、挡潮闸“七门闸”、启东历史上最早成立的小学“海复小学”都诞生在海复。


成立启东第一个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的江允昇烈士、最早进行小品文研究的进步青年作家李素伯、国家男排助教、江苏男排教练施海荣、沙排国手周敏敏等均出自海复,可谓名人辈出,人杰地灵。在海复老街上,严顾生敲白铁、王春安祖传牙科、陆荣顺秤行等传统手工业历经风雨百年不倒。



人文掌故


1901年,清末状元张謇首创大生纱厂成功以后,又在海复镇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公司——通海垦牧公司。


建成后的垦牧公司占地近200亩,四周开挖了有20米宽、二三米深的围沟,启海人称四汀宅沟。公司向南朝马路有表门,表门上书“通海垦牧公司”6个大字,表门上装有两扇堆花大铁门,气势恢宏。表门之墙,直砌到河面,以起保安作用。大门外有岗亭,实业警察站岗,气氛威严。


表门内有一空场,往里有一四合院式建筑群,院内十字式天井,朝东、西、北向的,各有5间房子,唯朝南屋有7间,其中间5间为正厅,名为“慕畴堂”,张謇因仰慕隐居自耕的后汉人田畴而取此名。厅外走廊很宽畅,约有丈余,相当气魄。东为公司总理办公室,西为公司账房。“慕畴堂”后一排大厅为议事厅,就如会议室。


四合院以西另有一组建筑,自北至南建有两排栈房,秋后议租收花时,是堆放棉花的仓库,平时闲置。1911年公司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会场就在此栈房举行。院西的栈房之南,是后来迁来的轧花厂。


四合院最后边,即最北的建筑是一座三四层楼高的瞭望台,是垦区的至高点,人们称望海台,张謇取名望稼楼。总公司地处二堤,当年的建筑,于1942年夏季,日寇占领海复镇前拆去了,可尚有历史照片保存。这个一度辉煌的公司,是海复镇创建的前提和时代背景。



建筑景观


位于海复镇东三里处有座东南中学,校园内有处四合院,院前有池塘一洼,花草树木几丛,一座名叫启秀的石拱桥横跨,连接着四合院的大门。四合院三进两院落,白墙青瓦,园中还有高大的银杏、梧桐与榆树,记录着岁月的流逝。这座四合院曾是学校,一所非同一般的学校。


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后,为了让拓荒农民子女有求学的场所,又创办了垦牧乡高等小学,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农民工子弟小学。他仿照北京民居的样式,建造了这座四合院。1922年,学校正式开学,张謇做了演说,并手拟了“体农用学,合群自治”的校训,还为学校创作了校歌。


现在四合院门楣上的匾额是郭沫若在1962年为东南中学所题的词:东风永健。可惜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匾额,便将张謇手书的校训覆盖。现在郭老题词下还隐约看得见张謇苍劲有力的笔迹。


1938年3月,南通沦陷。通州师范学校逃难流亡至此,借用四合院继续办学,时称通师侨校。直到1947年,历时10年。


1942年2月,日伪军屡屡对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一师师部转战苏中,驻扎在张謇的通海垦牧公司。这座四合院又住进了新的队伍——新四军一师教导队。后来粟裕师长、三旅旅长陶勇等经常来学校宣传抗日,召开军事会议,并在此创办了抗大九分校,粟裕任校长。九分校前后三年共办了五期,学员们边学习边打鬼子,先后有3300多名师生毕业学成奔赴抗战前线。写《柳堡的故事》的著名军旅作家胡石言就曾是抗大九分校的学员。


当年,这座四合院里,同时并存有三所学校:垦牧小学、通师侨校、抗大九分校。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读书声,一起回荡在校园里。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