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地名掌故——五山古名、通州城门
发布时间:2020-05-21     作者:孙 模


五山的古名


五山位于南通市南郊,距市区约5公里的长江边上,成弧形排列,自西向东有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剑山、军山。


最早记载五山山名和位置的是《独游狼山记》,宋元丰四年(1081)冬,以太学博士官职来通州按田(巡视农田)的刘弇记写了这篇。此记通州万历前诸志失载,为明末州人邵潜在《名山胜概记》一书中发现。始载于邵潜所撰写的《州乘资》中。《独游狼山记》称“而五山者,通人能道其名,有以仙蜕其上者曰女仙山,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有以形锐且中罅者曰剑脊,曰马鞍。至临以佛宇,则号宝塔山,秀绝可嘉,……”又言“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顷岁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


据刘记所载五山为女仙山、马鞍山、宝塔山(同时称狼山)、剑脊山和军山。


刘记称:女仙山有洞穴,不久前有从龙舒来的70多岁的老妪单独居住饮食其中,好像是得道的仙人。这大概是山名的由来。刘记谈到女仙山的位置“最外峙”,这很重要,拥此位置对照应是现在的黄泥山。女仙山是黄泥山最早的名称。刘记中军山、马鞍山的名称,现今继续沿用,而剑脊山今通称剑山,亦可见其先后间的联系。


刘弇写《独游狼山记》,记中记述景点以狼山为主,但他又提供了一个古名:宝塔山。这一名称未被研究南通地方史的学者注意,其因大概是女仙山后来称仙女山,山上筑了仙女塔,故又称塔山,未将宝塔山与塔山明白分开。旧志中称狼山塔建于唐总章二年(669)或说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刘弇来游时已先有塔,有宝塔山之称是很自然的,刘记接着记述好事者为了招徕来客,称有狼曾经占此扰民,交代了称狼山的来源。成为后人说狼山得名的来源之一至少出现在宋元丰年间,而后更多的诗文称其名为白狼山。


刘弇还告诉后人,五山当时有一个总称,为白狼五山,其记开始便写道:“白狼五山距通州城南十里”。


到了明朝,五山山名和刘记有了不同,编于万历五年(1577)的《通州志》称“通之山有五,而狼山为最奇又最中,东为刀刃山,又东为军山,西为塔山,又西为马鞍山。”明五山最西的是马鞍山,实是将黄泥山(塔山)与马鞍山的位置调错了,后人(如刘名芳的《五山志》)指出了错误,但未改正,直至近人张謇仍称葬沈寿于黄泥山麓,1982年《南通市地名录》问世,才作出了更正。


其它,旧志称“宋淳化中(992年前后)邑令杨钧(通州诸志的秩官表中,历届州官中无此人名)上书改狼为琅”,淳熙十四年(1187)僧智显《易路诗》中“琅剑相连事可期”句用的就是“琅”。


又传那位杨钧“因感于烟光凝而暮山紫”称紫琅山。军山,其东麓有象鼻岩,一石长数十丈直垂地面,而有象鼻山、象山等山名。剑山因山脊似剑而得名,刘弇称为剑脊山外,还有刀刃山之称,后人感到形似之说实在牵强,另用秦始皇曾淬剑于此而称剑迹山。



通州城门


南通流传着“通州无北门”的说法,其实通州城原先是有北门的,历史上城门先后有七座。


后周显德三年(956),周军进入淮南。进攻南唐。静海制置使姚彦洪率万人避往江南,姚彦洪曾建城,南宋编的《通川志》称:“今城是也。”四年,周世宗两次亲征。五年正月取南唐静海地,升为静海军。旋改为通州,静海制置巡检副使王德麟筑州城。第二年改为砖城。


王德麟所筑州城,东、西、南、北四门俱全。通州诸志俱载:以北门地僻多盗,且有怪,置壮健营以镇之。又隔了150余年,至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5),知州郭凝塞北门,改壮健营为玄武庙(又称北门真武殿、北极阁等),自此通州才无北门。此门的遗址为今通中操场东北之石驳土台。剩下的三门,直到民国后拆除,其位置未变。东门明称天波门,清为宁波门;西门明称朝京门,清为来恩门;南门明称澄江门,清为江山门。


为防倭寇犯通州,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通州增筑新城,添一南城门、两“便门”(或“掖门”)。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