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一张百年前的通州地图
发布时间:2020-02-20     作者:陆子森


通州1912年始称“南通县”


我的好友黄为人近日从网上淘来一张民国初年的南通县老地图。这张地图是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在民国初年绘制出版,图名标题为《南通县境全图》。据《南通县志》记载:”民国元年(1912)通州改成南通县,行政区划未变。“也就是说,这张《南通县境全图》的行政区划还是大清年代的地域状况。


提起”南通县“,现代通州人对这个历史名词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而在民国初年,这个名称还是个新鲜词儿。


史载,通州在唐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称”静海“,只是到北宋建立前22年,即后周显德五年(958)才改称”通州“,直至清朝统治结束。民国元年1月,江苏都督府指令:”凡地方无论旧称为州为厅为县者,一律称县。“为了和北通州相区别,通州改称”南通县“。张謇在民国初年曾经为南通县钟楼(时为县公署所在地)题写了一幅楹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这里上联讲的就是我们家乡”州“改”县“的这段历史变化。故此,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我们家乡绝大部分时间称”通州“,改称”南通县“还是从民国元年才开始的。


县府范围仅在濠河圈内


图上乡镇地名所标文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号宋体字那么大,只有周边所标的县域名才是大一点的字样,在县域的偏西部,找到了“县府”两字,字号也只是和乡镇字号差不多大,并不是像现代地图上标注”南通“时为较大号铅字的格式。


图上县府那个所在范围就是沿濠河一圈,根本不像现代南通市府所在地这样小区纵横相连、街店鳞次栉比的阔大地域。古代县城四周一般都有护城河,河就是通州城的护城河。濠河外,到唐家闸、秦灶、兴仁、陆洪闸、狼山和沿江这一圈才有集镇。看来,那时通州的政治、经济中心集中在那”围城“里,从长桥到北濠河,从友谊桥到和平桥,这县城里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而在濠河四周外边,还多半是农舍和庄稼地。


百年前的南通县很大


百年前的南通县范围比现在大许多,从这张地图上看,西北部白蒲镇(现属如皋市)及该镇南边、东边一大块均在南通县域内;西南部则有江南的刘海沙(现已与陆地涨连起来,即张家港市北边一大块区域)属于南通县;县境东南部自二甲镇始向东(通吕运河和通启运河之间的一大块),即现在分别归属海门、启东市的货隆、王浩、正余、包场、刘浩、天汾、吕四、三星、四甲、德胜、树勋、万年、王鲍、海复等镇,直至海边都属于南通县域。


百年前的通州东南地域板块实际反映了一段历史,即在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曾大部为江潮吞没,朝廷遂将海门废县为海门乡,归并入通州。至于启东,至1928年才建县,然四甲到吕四这东西一大块地成陆较早(旧称”北沙“),相当一段时间归南通县管辖(通启运河南历史上长期属崇明县)。到民国31年(1942)9月为适应抗战需要,苏中第四行政公署将这块地区划归东南行署,以后它们就分属海门、启东。


绵亘范公堤历沧桑岁月


在这张老地图上,自北境的五总埠蜿蜒斜向东南到吕四东边的三角镇,有一条粗线引起我的注视,仔细一看,上面标的大一点儿的字为“范公堤“这条粗线自五总开始,沿线的集镇有骑岸、杨家港(即杨港)界牌镇、东社桥、余中街、货隆镇、包场镇、十甲镇、庆丰闸(今刘浩镇附近)、吕四镇、三甲镇等,在南通县境内斜贯东南,有100余里长。范公堤沿途(图上另外有10 多处所标地名现已湮没无闻,故本文未列出)街店相接、生机盎然,不禁使我想起我们家乡沧海变桑田的历史。


范公堤的修筑最早在北宋天圣二年(1024),“通州民夫万人参加修筑捍海堰”,当时由西溪(今东台市)盐官范仲淹主持修筑的这段捍海堰,向南只修到泰州府东台县富安镇,东台向南的非范仲淹所筑。后来经泰州知州徐子寅协调,又修筑了一条北自海安旧场,南至如皋掘港(今属如东)的长160里的海堤,这样捍海堰就逐步延续到古横江北岸。


那么这张“南通县境全图”上的范公堤是什么时候修筑的呢?《南通县志》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为连接捍海堰而御海潮侵袭,通州“知州狄遵礼于古横江南筑西起石港,经西亭、金沙至余西之捍海堰”(史称“狄堤”)。又载:宋至和年间(1054-1055)“海门知县沈起,自吕四场至余西筑海堰”(史称“沈堤”)。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就将捍海堰连接了起来,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修筑范公堤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战天斗地的宏伟壮举。范仲淹倡导修筑的“范公堤”,其作用及对后人筑堤防灾的影响很大,出于对范仲淹的崇敬,人们将“范公堤”概念延伸扩展成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故我们家乡的这段捍海堰也称“范公堤”了。


标注各异的集镇名称



现在通州区有19个建制镇,它们像灿烂的明珠一样把江海大地装扮得多姿多彩。然而,现在的通州区百年前的大地上,它们当中只有平潮、石港、西亭、骑岸、金沙、二甲标注为“镇”,其余有的是小集市。有的还名不见经传。从西到东看:图上,平潮镇的西北,现在平东镇的附近标的是“五里树”;再向西北,标的不是刘桥镇,而是“北刘桥”,垂直向南三四里又标了“南刘桥”;没有四安镇,只有“陈酒店”;没有兴东镇,在其现在方位附近标注的是“双楼子镇”,再向西,十总镇标的是“十总店”,北边还紧挨着“新河边”的集镇,在先锋镇的方位,标注的是“三圩镇”。

那时南通县东北部地区多为待开垦的处女地。图上从“十总店”向东,除“二窎镇”外就见不到集镇了(实际处于滩涂初期开发状态)。在现三余镇的位置,有一条呈东北、西南向的“龙游沟”,在它的东边,标注的是“西金陵荡”“东金陵荡”。

这张地图反映了当时的历史:1913年3月,张謇兄弟等集资购买余东场亏损的盐商垣产、荡地等创办大有晋公司,当时占地4090亩的金陵公荡亦作股附入,故有“金陵荡”标注在图上,而三余镇的基础设施是从民国3年(1914)开始营建的,历经六七年才逐步形成集镇规模,因此在百年前的地图上,自然就没有三余镇的标注。

其他的集镇(谨举现代建制镇例)名称标注也与现在有不同,如五接镇为“五接桥镇”、川姜镇为“姜灶港镇”、东社镇为“东社桥”,再如五甲镇在图上则无标注,其附近方圆几十里内还无集镇。

看着百年前的地图,再放眼现代通州繁荣兴旺的景象,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兴叹不已。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