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张謇的工匠理念
发布时间:2019-12-09     作者:周至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养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曾明确要求: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因此,培养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国民的共识和行动。如果以史为鉴,了解一点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853~1926)百年以前培育工匠精神的故事,一定有所启迪。


良农、良工、良商


1923年5月19日,张謇在南通学生纪念“五九国耻日”集会上演讲时说:“征之历史,以善雪耻著称者,莫如越王勾践。……愿诸生志勾践之所志……将来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张謇恳切希望广大学生为国雪耻,在毕业后能成为良农、良工、良商。何为“良”?张謇认为:“各本性所近,习一艺而专之;各本识所明,力所胜,习一事而勤之。”即学有专长,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忠于本职。遵循这样的理念,张謇在南通实践地方自治的三十年里,扶持、培养了一批批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因此张謇特别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扶持培养,农民模范“田状元”的树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田状元”本名刘炜(1825~1914),以乳名旦诞出名,是张謇家乡常乐镇人,当地有名的“田精明”,张謇称他为田状元,曾为他总结种桑养蚕、栽培棉花的经验,编写成《蚕桑辑要》《棉谱》,散发海门农村,供农民学习参考,发展蚕桑和棉花生产。张謇还向海门厅同知王宾提议上报督部,表彰刘旦诞。海门厅颁发《学稼堂》匾一块,“奖良农,榜其庐”。


清宣统二年(1910),中国在南京举办首届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我国除蒙古、西藏、新疆外的22个省及日、英、美、德等国参展,张謇是南洋劝业会发起人之一,兼审查长,主持展品审定。他推荐刘旦诞带上选育的大红袍赤豆、旱稻、白沙枇杷、玉竹等优质农产品出席参展。会上,大红袍赤豆、旱稻米荣获银盾大奖。大会还授予刘旦诞特别奖项——“孝悌力田”奖匾一块,刘旦诞就此成了当年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刘旦诞70岁生日时,张謇亲自题赠“耦耕乐寿”匾额一方。1914年四月十六日,89岁的刘旦诞去世,身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的张謇十分沉痛,闭门谢客3天,亲笔写下了1100多字的《良农海门刘叟墓碣》(现存海门张謇纪念馆),赞颂其功绩。直至今日,良农刘旦诞培育的大红袍赤豆,仍然是中国农村遍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良农刘旦诞的耕作技术,得到大力推广,1959年《人民日报》称赞海门地方的耕作制度,是全国复种指数最高的耕作制度。


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后盾。当年张謇在南通地方培养了一批水利建设人才,如宋希尚(1896~1982)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15年,宋希尚考取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南通保坍会。一年后曾主持修建九门闸。1921年张謇资助他赴美国求学,1924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去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士考察水利建设。回国后,任吴淞商埠建筑科长,以后任南通保坍会经理。他在治理长江、淮河、黄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开发三峡计划的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主要著作有《黄河堵口实录》《河防一览》《欧美水利调查录》《水文学》《航道工程学》《防洪与灌溉工程学》《中国河川志》等20种。


20世纪20年代,张謇在南通地方建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工农相合”协调发展的实业基地,技术工人的占比越来越大,在数量众多的“良工”中,有位叫孙支夏(1822~1975),1908年毕业于通州师范测绘科和土木工科,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施工的江苏咨议局大楼、南通总商会大厦被编入《中国近代建筑简史》,都是新型建筑的典范。进入民国时代,孙支厦全程参与了张謇对南通城市规划设计和施工,南通图书馆、张謇私宅濠南别业、城市中心的钟楼、军山气象台、更俗剧场、伶工学社校园、87米长的跃龙桥,等等经典建筑都是孙支夏设计施工的。这些传世建筑,是南通历史的秀美符号,是南通工匠精神的精采演绎。


在张謇时代,南通还有一位世界顶级良工,沈绣创始人沈寿(1874~1921)。她的刺绣作品获得很多大奖,其中《意大利皇后爱丽娜象》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她的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填补了刺绣针法研究的空白。


还有张謇家乡颐生酿造厂的良工瞿逸仙、张希贤都是张謇从山西等地寻觅邀请来的制曲、吊酒师傅,他们在酒厂带出一批艺徒,酿造的美酒佳酿征服了天下酒客,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颐生茵陈酒荣获金奖。


张謇说:“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产之功。” “国家欲求商业之发达,必先求商品之增加;欲求商品之增加,必先求原料之充足。所以张謇提倡农工商协调发展。光绪二十一年(1895)后的30年里,张謇把一个落后闭塞的南通,建设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工商业从大生纺织扩展到通讯、电业、交通等众多领域,形成了一个多元发展的格局,棉纱棉布、丝织绣品等商贸企业从南通发展到上海等周边城市,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一大批“良商”幸运而生。


农校、纺校、商校


清末民初的30年,张謇家乡为什么能涌现大批良农、良工、良商?除了张謇诚聘民间高手并由他们培养艺徒外,更多的来自职业学校。他说:“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还说,“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此近日职业学校之所以盛倡,而职业知识之尤宜计及。”


在这种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张謇创办了一批职业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謇在通州师范里附设农科,培养学生23名。宣统三年(1911)农科改为乙种农校,毕业三届学生,共38名。后改为甲种农校,毕业七届学生,共182名学生。1919年升格为南通大学农科。南通农业学校设备完善,教学先进,校内有无机化学室、有机化学室、定性分析室、生物学室、植物学室、动物学室、植物生理实验室、中药实验室、土壤室等专用教室。有可容千人的大礼堂,能接待中外名人来校演讲。张謇捐资11万亩土地,作为农校的实验基地,设置了农场、林场、牧场、苗圃、测候所等。学校定期出版《南通新农业》《农光》等专业期刊,把农业科技知识直接普及到千家万户,指导生产。学校聘请外地教师任课,注重先进农业科技传播。学校还派遣毕业生出国留学,学成回来后,前往南通、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南通农校培养的人才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让农业和其它实业有水利保障,1915年张謇在南京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培养水利工程专业人才,校内设有土木工科,当时国内尚属首创。学校建有水力、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室,建有测量仪器室、模型陈列室、地质标本室等专用教室。开设国文、英文、图画、数理化、地质、机械、路工、结构、水工等42门课程。河海工程学校在并入国立中央大学前的14年里,造就水利专门人才400多名,宋希尚就是河海工程学校的首届毕业生。


大生纱厂是张謇创办的第一家企业,他特别注重纺织技工的培养,1912年,在大生纱厂内附设纺织染传习所,中国纺织技工以学校形式培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传习所课程参照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的设置开设的。1913年,学校新建校舍,规模扩大,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齐全,还有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场。1921年,纺校毕业生独立完成了大生三厂全新的纺织排车设计和安装工程。纺校毕业生还走出南通,服务于上海、无锡、天津、汉口等地,为中国的纺织工业作出显著贡献。


为了培养企业管理和会计人才,张謇于宣统元年(1909)在通海五属中学(南通中学前身)内附设初等商业学校和银行专修科。1912年初等商业学校改为乙种商业学校,1914年新建校舍,称南通私立甲种商业学校,为企业管理和银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张謇与其兄张詧创办的职业学校,还有1912年创办了培养医务人才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4年创办了培养刺绣人才的女工传习所、1916年创办了培养新型戏剧人才的的伶工学社等等。


张謇除了办职业学校培养各行各业技术人才外,还利用社会机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比如农会,下设农事实验场、桑园,具有改良种植、技术培训、指导生产的职能,张謇还专门主持农会举办的露天棉作展览会,推广应用植棉新技术。又如贫民工场,既是慈善机构,又是工艺传习机构。


技能、知识、道德


兴办职业学校只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手段,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良农、良工、良商,张謇特别重视教育方针目标的制定。宣统三年(1911)9月8日,张謇在《商业初等学校演说辞》中指出:“何以解于外人之轻侮乎?所望于诸生将来之办事者犹是也!努力自勉,俾技能、知识、道德三者无所缺憾,则外人宁能侮我?若不自勉,道德不坚,知识不足,技能不全,本国亦未必以诸生为重,而况外人乎?诸生幸自勉,凡学凡亊先从自己一人强勉可望之事做起,终有成日。诸生之幸亦地方之幸也!”他还说,“故知识、技能、与道德相辅,必技能、知识、道德三者全,而后商人之资格具。学校教师所指导诸生者,固崇技能、知识矣,而道德尤重。”张謇希望诸生技能、知识、道德三者无所缺憾的目的在于“解外人之轻侮”,即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自主。这是他创立职业学校的归宿,希望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为国效力。例如张謇在创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之初,确定了三条教育方针: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培养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之应用之知识。


张謇兴办的职业学校都有三大特点:一是德育放在首位,这一观念或体现于教育方针或体现在校规校训中。二是开设的知识科目都很全,国文、数学、英语、天文地理全覆盖。三是专业技能培训扎实,每个职业学校都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场。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技术、知识、道德三个方面才有保障,毕业后才有可能成为良农、良工、良商。


事实如此,农工商各领域,如果“办事者”技能和知识缺乏,那么他们有可能在无意之中,出产伪劣产品,伤害公众;如果工作人员道德缺失,那么他们可能会昧着良心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牟取黑心钱财,危害社会。总之,不论是因知识不全面还是技能不过硬无心而为,还是因为道德沦丧有意为之,生产假劣有毒产品,都是有害于国家民族,都是不能容忍的。


要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品牌计划需要良农、良工、良商,而“努力自勉,俾技能、知识、道德三者无缺憾”,是成为良农、良工、良商的不二途径。


“工匠精神”在过去的2016年里业已被评为中国十大流行语之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而政府工作报告则表述了民众生活在呼唤优质产品,社会发展在呼吁中国品牌。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和民族国际地位出发,我们可从张謇思想理念的启示中强化和保鲜工匠精神。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