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名镇——唐闸镇、天生港镇
发布时间:2019-11-11     作者:陈国强


唐闸镇


名镇概况


唐闸古镇位于南通市港闸区的中心位置,总面积25.96平方公里,西至城闸新路、通扬运河,东至通宁大道、秦灶竖河,南至芦泾港、站前横路、通吕运河,北至环闸西路、宁启铁路。它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南通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


坐拥唐闸古镇和通吕、通扬运河这些见证历史、传承未来的文化旅游资源,唐闸镇街道近年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近代工业遗存以及“一人一镇一园一庙”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业已形成以南通·1895为龙头,以南通探险王国、通吕运河绿廊、唐闸公园、普贤寺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南通探险王国自开园至今已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海峡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区落户南通·1895,开园至今已成功举办众多国际大展,300多名艺术家遍布五大洲40多国家。唐闸古镇作为“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已经成为南通文化旅游中举足轻重的篇章。



人文掌故


唐闸俗称唐家闸,原为通扬运河上的一个水闸,因附近有一唐姓人家得名。该处水运交通方便,19世纪末,张謇在此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在此创建配套的一系列工厂和企业,有资生冶厂股份有限公司、资生铁厂、大兴机器磨面厂、广生榨油股份公司、大隆皂厂、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大达轮船公司、颐生罐洁公司、阜生蚕桑织染公司等。至20世纪初,唐闸逐步成为新型的工业城镇:工业的原料和产品进进出出;水陆车船来来往往;上下班的工人如水似潮。繁荣一时的唐闸,为时人所瞩目,有“小上海”之称。《中国城市建设史》对其有这样的描述:“……唐闸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工业区,工厂外围面向运河的一段,留有空地建成以两层商店为主的商业街,支河与工厂之间空地建有仓库堆栈,工人住宅区则建于工厂附近,多系砖木结构平房。运河的另一侧设有唐闸公园。”


1895年夏,张謇经过多方勘察,决定在南通城的唐闸镇兴办纱厂,并将纱厂取名为“大生”,取意于儒家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希望纱厂能担负起富国强民的重任。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大生纱厂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土动工,1899年正式投产,纺出了第一缕棉纱。


按计划,张謇本来是准备兴建9个纱厂,后因种种原因未果。张謇竭力建好大生一厂,不断投资扩大规模,纱锭由投产时的2万多锭增到6万锭,并增置了织布车间。到1926年,大生四个厂共有纱绽16万360枚,布机1580台,自有资本708.4万元,为建厂时的10倍,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纺织企业。


唐闸镇还是南通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


邱会培,字磊生,1897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高兴乡长迳村。1920年,毕业于江西赣州第四中学,1921年到1925年在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读书,为纺工系第十届毕业生。邱会培在南通读书时,作为同乡和老同学,一直与中共江西党组织创始者之一的袁玉冰保持通讯联系。


邱会培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毕业后,进大生一厂当职员。这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中共南通独立支部建立,邱会培任书记。任独支书记后,他更加重视利用工人夜校这一阵地,对工人进行阶级教育。他在课堂教工人识“人”字,就讲人有阶级性,人有工人、有资本家,有农民、有地主,有奴隶、有奴隶主。他说:“我们工人受资本家压迫、剥削,这就是不平等。”当他发现有些工人听信闹鬼撒泥的谣传,不敢走夜路,就和上夜校的工人去唐闸褚家埭顾家坟园了解真相,终于弄清了撒泥的原是坟地上的刺猬。邱会培抓住这个事例,便在夜校向工人宣传无神论,揭穿姓顾的地主散布的谣言。他还利用夜校这个阵地推动工人组织工会,开展工人运动。


中共南通独立支部是南通最早的党组织,它点燃了江海大地第一簇革命星火,掀开了南通革命史上的崭新一页,独立支部在群众中开展的革命宣传教育,为南通工人运动的滥觞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筑景观


张謇经手的建筑


张謇对唐闸的建设,是严格分区的,他首先购买通扬运河以西的土地,建大生纱厂、广生油厂、大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河西工厂区。工厂是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工业生产而建的,其建筑必然有明显的西方特色,这不仅从现存8座大型工厂仓库、2座车间遗址中可反映,其他如工事厅、专家楼均为两层,有水泥高台阶、立地式方窗、旋式楼梯、壁炉等是西方特色,但朝南三间、结构对称等又是中国式的。


至今在杨家湾以北,北市街26号唐闸医院门诊部向北至北川桥,长约250米,是一排面向通扬运河的两层楼。其中南段100米,底层是宽4米、高4米、进深8米以上的市房,楼上有木栅栏;北段从北市街603号开始是同样的两层楼,建筑更为宽敞,中间过道,过道两侧是住房,木质楼梯的扶手带有旋式;而北川桥畔的通成纸厂办公楼原为大达轮步公司办公处,罗马柱穹形门、屋顶气窗。总之这是一处明显的中西方特色的街区,与南通城区已被拆除的张謇创建的商业街桃坞路十分相似。


今河东南路43号南通市土产公司唐闸仓库是当年大生纱厂的棉花仓库,有十余库房,均高大,墙体厚实,至今保存完好。


工厂职员和外地商人建市房


当唐闸逐渐成规模后,工厂的职员、外地商人等也在河东(或其他非张謇控制区)私资起屋或建市房,由于他们有了些资金,建筑均有规模。在河东地区主要有河东南路33号的高清别墅,是两层的英国式建筑,因有一红色呈褶叠的尖屋顶,当地人称之为红楼(今名江海旅社)。别墅南侧今河南东路35号,为邓怀农宅,是中国式的平房。后屋已被他人拆了,邓为上海国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


李志清宅在原地毯厂以北,一所朝南四间,七架梁,带走廊的宽敞住房,还有两三间较为讲究的侧屋。


在今渡口巷9号顺姓四合院,有穿堂三间,正屋三间,还有侧屋数间,在结构完整和数量上超过了李志清宅。


直拱桥河沿3号同为顾姓宅。朝南两排两宅,青砖白墙,结构严谨,天井侧砖铺地,并有带走廊的侧屋等。


操场巷1号、2号的丁宅,是有数排平房兼侧屋的天井式民居。


而闵仲辉故居在巷南,同样为天井式民房,其南侧临街区建了一幢三层楼。


总之,在唐闸河东,沿着美丽的通扬运河,有一片以中国式木质平房为主,兼带少数西式洋楼的民居区。有四合院,更多的为单体建筑。小巷狭窄,曲折幽深,白墙小门,院内绿树成荫,给人以安逸宁静的感觉。


在唐闸的其他非张謇控制区还有较优秀建筑为:南市后园64号吴蓂阶的私宅,一式青砖黑瓦的中式平房,朝西五大间有天花板,中间的正厅宽21档,七架梁,前面玻璃格子窗,有走廓,进天井时有水泥台阶。天井南北两侧各有三间侧屋,同样是天花板顶,格子窗。而在宅子的西北角,还有三间带走廓的亭子,这是唐闸最为讲究的一所中式民居了。


司作舟宅,在西市街74号,临近西洋桥,院内并有百年黄杨树一棵。该宅三楼三底朝南,二楼二底朝西,楼房后隔天井是三间七架梁的中式平房,天井西侧还有亭子、厨房等配套房。


余家普木行宅,在北市街54号,旧名木行弄内。该宅朝南三大间,梁木粗大,可与南通旧城房屋相比,余并在北市街建了不少市房。而其西南角有两幢三上三下的联体小楼,典雅别致,曾是恒昌永机米油坊的,房屋已旧,格式少见。


旧时平民聚居地


外地商人、苏北盐阜地区的平民、里下湖来唐闸设摊做小生意谋生的船户等,他们主要在北川桥北和西洋桥外。


北川桥是一个交通要道,向西有高岸街接天生港,是1905年构筑的江苏省第一条公路的起点。高岸街两面是中式平房,有一幢两层小楼的旅社,由于住房狭窄,街南临河的一排市房在港闸河中打了木桩,变成河房,增添了江南水乡的特色。而北川桥向北通平潮镇,这儿曾是如皋、海安到南通的必经之地,因此在北川桥北200公尺范围内,开满茶馆、酒店、水果店、小饮食店,也有竹行、机米粮食行等。同样是中式平房,少有两层小楼,路东临通扬运河处市房向河中伸脚成了河房。河边有江阴、无锡的船靠岸装卸,街上车水马龙,人群煕熙攘攘,当时被称为“小上海”。


西洋桥外西市街,是港闸公路遗址。路旁港闸河,宽近30米,蜿蜒曲折、河岸石驳。两旁民居为自建平房,一般朝南三间,两侧寝室,中间堂屋,堂屋前面缩一架成过道,并带有一个小天井。由于经济的原因,少有四合院。但各家建筑前后排列基本有序,在疏航桥旁形成一个劳动人民的聚居区,其中著名者有“十八间”,即唐闸初建时的18家住户,这里也流传着建镇初期的故事。总之,唐闸民居建筑,不及南通旧城的高大、整齐,商人以连家店居多,而住宅虽有正厅、侧屋,但不如城内的等级分明,建筑质量也差些。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唐闸的这些建筑代表了那一阶段本乡本土人民的思想文化、科技水平和生活状况,是唐闸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闸的桥


小桥流水本是江南水乡古镇一大景观,纵横四五里的唐闸南至三牌楼,北到北哨、西达疏航桥、东抵唐闸公园东境内的小桥多达10多座。通扬运河“横躺”镇中,将唐闸镇“一分为二”,西有通长江边的6公里长的黄金水道港闸河,东有抵达掘港的闸港“流”成十字的港汊,据老人说闸港曾是古运盐河,还是原为唐闸向海边的运输通道。无愧水镇唐闸上的桥林总满目,且多座小桥与张謇在唐闸兴办实业有关。在水网纵横的蓝图上绘制成一幅天然与人工雕凿的景观。


石桥为有史记载的小桥,原称唐家坝,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知州郑重于通州城西北15里处唐家坝建叠石建闸,于闸上建的桥为石桥,后来在桥下开设的酒店叫石桥酒家。


唐闸大桥,曾名大洋桥、反帝桥、位于唐闸兴隆街东端,跨通扬运河,据大生一厂退休老工人管风英回忆,唐闸大桥原址在未建桥时,为他祖父管老善撑渡船的地方叫管家渡口,还是张謇为关心河东工人上班过渡麻烦拆渡建桥,时在清末民初建为木桥,上世纪中叶重建时,拆旧木桥,南移约50公尺。


疏航桥,曾名猪行桥。100多年前自十八间开始居住18户人家开始,已初步形成繁华小镇的规模,在河南也开设了猪行等农商贸易。在十八间朱家后辈收藏的宣统二年(1910)“租赁执”上也是写的猪行桥。197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


北川桥,位于唐闸北市街,原为南通第一条民营公路上的公路桥,1986年改为混凝土工字梁桥。北川桥下河边的吊脚楼,系唐闸独有风景,桥旁则是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原保存完好的办公楼。


北市梢(哨)桥,原名钱家渡船桥。钱家为明嘉靖年间的“大户”,旁有“钱公世德祠”,钱家老园直至建国前还植有两人合抱的白果树和核桃树,钱公为明代的钱业,曾上书皇帝减免赋税和通州不宜养贡马的奏折,是一个为民爱戴的好官。钱家还建造了钱家渡船桥。


裕稚港桥,群众爱称叫为“鱼市港桥”,这里有几说,一说鱼市老早是鱼产品集市的鱼港,尤如当今的渔业公司市场。裕稚二字出自交通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蒋明为纪念他已故弟弟蒋文华烈士所写的碑文上标为裕稚港。还有人称叫渔池港,其意是港湾内鱼虾游弋,繁若鱼池,再则桥畔旁又置一鱼簖,专以“拦劫”游经桥下的游鱼。



天生港镇


名镇概况


天生港古镇位于现港闸区天生港街道,地处南通市西大门,西南临长江,北依通扬运河,西靠九圩港,东傍港闸经济开发区,204国道穿境而过,集交通要道与黄金水道于一身,是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天生港镇片区所在地。


天生港是位于江边的港湾,既能进潮,也可排涝,还好行船,光绪30年(1904)为解决木船驳运江轮货物效率低的状况,清末实业家张謇决定在此设置港口,还办了通燧火柴厂,1928年建起天生港电厂等一系列与民生休戚相关的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天生港已成为江苏省有名的电力工业和港口工业重镇。目前沿江已经汇聚了电力能源、船舶修造以及装备制造等诸多临港工业。辖区有华能南通电厂、南通天生港电厂、顺达集装箱厂等一大批省市属企业。目前街道内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14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2家,10亿元以上企业7家。


天生港镇街道近年来重点调整沿江产业布局,优化岸线利用,引入新型临港产业,发展一批其他沿江产业区所欠缺的产业类,最大限度挖掘临港综合效应:一是船舶、海洋工程及重装备。借助现有的东鑫船舶、通顺船舶、通德船舶等造船企业,大力发展远洋渔船、特种船、工程船、工作船、海洋工程船等特种船舶的修造。有规划、有重点地支持三菱一政田船舶、中远迪施、中远海洋船舶、鑫晟船舶等船舶配套企业发展包括船用动力装置、甲板机械、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大型铸锻件、锅炉、发电机组以及机舱、装卸和通讯导航等自动化紧缺产品。二是港口能源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华能电厂、天生港电厂等在内的大型电力能源企业。



人文掌故


早在唐代,南通就已是一个航运的港口了。宋代以后,南通成为苏北漕粮、海盐运输的枢纽。“运者转漕粟而达京师,盐者转十场之盐而达于运司”。明清时,南通随着植棉业和纺织业的兴起,成为苏北平原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福建、广东的商人来南通买棉花及织物“巨艘千百,皆装布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张謇建立通州大生轮船公司,购置轮船,开辟通沪航线;光绪二十九年,在唐闸建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光绪三十年,筹建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次年又在上海十六铺建立大达轮步公司,并在天生港建“通源”、“通靖”两座趸船码头,近代航运日趋兴隆。两座码头与古老的泽生街共同构成天生港古镇。


自古以来,水路运输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轮船的快捷是中国旧式的帆船所不能企及的。1900年大生纱厂开工获利,为了适应当时工商业发展和大生系统企业的运输原棉、成品以及机器物料的需要,由张謇创建了一系列的轮船公司,南通的新式航运业兴起。1900年、1904年,大生轮船公司、通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先后创办,主要经营南通至上海航线的客货运输业务。1904年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在上海创立,开设沪通航线,至辛亥革命以后,沪通线延伸至扬州,同时还有沪启线、沪崇线。1903年,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创办,主要开发苏北地区内河运输业,设有南通至吕四、海安、扬州三条航线,至1918年时,公司经营有10条航线。此外还有1902年、1906年创办的大中通运公行、达通航业转运公司,承运南京、镇江、苏州、上海一带货物。各航线客货兼营,货物主要是大生纱厂的厂机物料营运,以及粮食、农副产品、土特产品,这样一个江、河呼应联运的网络,不仅将大生企业的原料、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同时对于苏北地区与上海的物资交流、商旅往来、工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南通也成为联系上海、苏北航运的枢纽。



建筑景观


张謇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从大生企业拨资疏浚唐家闸至天生港的河道(即港闸河),创设了通州泽生外港水利公司。公司地点设在北川桥西侧的泽生街上。我们今天沿北川桥顺河岸向西行百余米,可见两座大型混凝土结构的近代水闸建筑,这就是南通地区最早的近代水利工程设施。该水利工程贯通苏北内河与长江外港的水路交通,成为苏北地区水上工业运输与商务货运的重要枢组,对地方经济以及沿岸农田水利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北用桥至船闸管理公司沿岸的这条镇内马路便是泽生街。由于浚港挖土筑路,泽生街及向西沿河路基高出它处许多,当地人习惯上称之为高岸街。当年与浚港同时完工的南通历史上第一条公共马路——港闸路,它的起始段正是泽生街。通州泽生外港水利公司现遗存有两座近代混凝土结构船闸,泊港、泽生船闸管理所旧址,职员宿舍大院,以及包括天生港老船闸在内的全套工程与管理机构建筑遗存。


泽生街与高岸街全长1400余米,自街首的北川桥西下,沿着联排式青砖小瓦建筑群一直延伸至街西南端的西洋桥畔,与西市街形成环状带。这是一条别具浓郁市井风情的内港老街。张謇为大生企业职工兴建的工房大都围绕在这条街上。当年,马戏团与戏班子来闸演出,最爱吹打奏乐顺着这条环状街面招摇过市,引得沿街各工房的劳工与镇民纷纷拥向街头弄口引颈围观。还有南来北往的行船贩夫,乘着泊船待港的空闲,提上满篮满筐的山货海味、时鲜土产,上岸走街串巷、吆喝叫卖。老街一年四季商贾云集,闹忙不竭,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老人们至今仍记忆深刻的老街坊、老商号有:复新春菜馆、中华理教会慈善堂、大盛和茶园、马清云茶食店、陆鬼麻子小儿科诊所、卜家茶馆书场、川桥园菜馆、泽生水利公司闸管所、斗香台、方隆吉香店、朱成酱油坊、朱林豆腐坊、宣家草行等。著名西医袁志明开设的综合医院“志明医院”,就建在通州泽生外港水利公司头号闸斜对面,这是当时唯一的综合医院,有内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住院部、门诊部、手术室等,并有X光室(机器为德国造)。当年,邹韬奋先生在港闸近乡抗日根据地患病,袁志明院长秘密前往为其救治。这已成为故老口口相传的佳话。另值得一提的是,创设于1932年的唐闸工人子弟小学校也坐落在这条街的东南拐角。这是一所由大生一厂职工发起创办、大生厂拨付经费、工人子弟免费入学的唐家闸第二所完小,1946年学生已达千余名,解放后又扩招工农子女入读。菁菁校园,莘莘学子,老街也因此笼罩着浓浓的书香与勃勃生机。泽生街现已改称高岸街,仅留泽生(街)后弄仍沿袭旧名,算是对往昔的一种怀念吧。


现在到天生港游玩,必去的地方是城市绿谷。城市绿谷始建于清朝末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系近代南通著名实业家之一陈维庸所创,经其子陈葆初扩建,占地面积一度曾达30余公顷。花园取法英风格庄园式园林,是南通市乃至苏北最大的私人花园和别墅区,也是南通地区唯一保存相对完整的并融中、西风格于一园的独特园林。园中既有西式复合住宅、车库及仆佣房,也有传统中式西院附房,再配以假山、荷花池等。游人徜徉其中,有时空交错更迭之美妙奇趣。可谓用心奇巧、构思非凡。


天生港的路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去日本考察。考察期间,他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工业发展迅速,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系列改革,规道路之制,有国道、省道、市街道路之分,交通十分便利。在日本期间,他乘坐的交通工具有汽车、汽船、火车、铁轨马车和邮轮,但主要是汽车。汽车不但速度快,而且灵活方便。几十日的旅途,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给张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江苏尚未修筑公路,更无汽车,陆上交通十分闭塞,张謇深感“地方自治,交通尤要”。他在宣统年间(1909-1911年)出版的《南通测绘之成绩》中写道:“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南通乃江苏之一县。东濒大海,南临长江,运河横贯,河流交通不为不便,然河流不及者,端赖道路为交通之利器……我通实地形势,若者交通可以便利,若者经费可以节省,而一切测量、勘估、修筑诸计划似有刻不容缓者。他日县路告成,则镇与镇通,乡与乡通,县与县亦通,足以助地方文化之进行者,其利益有不胜枚举也。”


随着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产品源源不断输出,且外销渠道不断拓宽,广生油厂的棉饼销往常州、南京、上海等地,棉籽经上海销往日本,复兴面粉厂的面粉远销东南亚,刺绣工艺品销往美国。这些出口产品,均要从唐家闸运至天生港,再运至上海转销各地。与此同时,工厂所需要的生产原料、生活物资大量运进。这些物资大多从上海运至天生港,再运达唐家闸。工商业的繁荣兴盛,使港、闸间货物运量猛增。加之在清光绪后期,天生港码头已成为长江枢纽,棉花纱布的进出口运输光靠水上运输不能速达,而必须采取水陆并举的重要举措。


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苏省近代第一条公路,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的民营路——港闸路,由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主要股东)投资白银1.89万两,经过收买田地、拆迁房屋、迁移坟墓以及筹措资金等大量准备工作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浚河、筑路正式动工。经过近3个月的施工,一条用浚河的泥修筑的长6公里、宽7.3米的公路于3月中旬竣工。公路从唐闸西洋桥至天生港镇大达轮船公司码头,成为当时唐闸至天生港陆路交通的捷径。是年,张謇设立通州生水利公司。筑路站用的农田和拆迁百姓的房屋,一律计价以偿,整个工程共支出24628千文。这些经费均贷自当时唐家闸地区的各工厂,后来从收取的过往车、船路费、河费中逐年归还。


港闸公路建成后,泽生水利公司仿租界章程,对来往车、船挂号给照,收取路费、河费。为管好这条公路,派司事1人、巡丁4人(水陆各2人),每人每月发伙食费4元,并备巡船1艘。管理经费在收取的路费、河费中支付。这是南通交通规费征收和交通管理的开端。


港闸公路的诞生,揭开了南通公路建设的开端,在南通、江苏以至全国公路交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范铠在民国初年编撰的《南通县图志》中明确写道:“我邑之有路工,盖始于唐闸及天生轮埠,其中铢积而寸累之。”经考证,港闸路是南通的第一条公路,也是江苏的第一条公路。


港闸路的修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公路建设的里程碑。道路建成后,大大提升了物资流通速度,成为了南通工业发展的助推器。中国民族工业初尝交通便利的甜头后,掀起了公路建设的初潮。接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商业往来,张謇又先后修建了城闸路、城山路等一批早期公路。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