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如东成县始末
发布时间:2019-10-30     作者:刘昌年


近年,如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如东县志(重修版)》。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出于工作的需要,更加关注如东的“生平”和“身世”。重温《如东县志》(1983年版)与《如东人民革命史》,如东建县历程和成县时间是一致的,前者记“1940年冬”,后者记“1940年11月间”;再读《如东县建县时间考》与《如皋县是怎样一分为二的》,前者写道:“民国29年(1940)8月29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如皋县政府建立的时间。”后者指出:“1941年3月……届时,如皋县行政区划正式一分为二,分为如皋县、如西县。”以上两个说法汇成一句话,对原先认定的如东正式成县时间,看法迥然不同。试对如东建县3个阶段的历程,并由此对成为建制县的时间,条分缕析,作一次梳理。


扶海洲(西周,公元前的840年始)~如皋东乡[东晋义熙七年(411)始]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入海口的沙洲群逐渐出 水,并彼此靠拢,接成卵形沙洲——古扶海洲,成为南黄海西部新大陆,与原大陆之间形成古长江的一条支泓,西晋时缩狭而成夹江。东晋(317~420)再度收身而成小芹河(基本是后来的通扬运河旧址)。东晋太元七年(382),扶海洲与大陆连接成一块整体,地理学上称新大陆为“如东古砂咀”。义熙七年(411),原大陆部分定名如皋,并设县治,如东古砂咀为其东乡 (俗称皋东)。这方地域远处南黄海之滨、连如皋县衙也深感鞭长莫及,遂于清代先后两次在掘港场设主簿署(相当副县衙门),皋东先贤志士也对朝庭“乱点鸳鸯谱”,区划不合理,颇多微词,公开将如皋东乡骚人词客的佳作选集称为《东皋诗存》(不提“如皋诗存”)以示建县心仪。


如皋县(1938年3月始)~如皋(东)等县建县联席会议(1940年11月20日)


抗战开始后的如东(史称如皋东乡)烽火连天,硝烟拂地,当地党政干部和广大群众同仇敌忾,抗日救国。而国民党军吴卫久的“抗战支队”、薛承宗的保安一旅、徐承德的省游击第六纵队,与日伪关系暧昧,甚至勾勾搭搭;国民党“中统”“军统”特务机关,虎视眈眈;小股日军官兵伺机而动;沿海还有明火执仗的海盗趁火打劫。尤其是通如海启地区影响较大的薛承宗部控制着马塘镇的国民党如皋县政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当时皋东战局扑朔迷离。


如皋东乡是皋东地区,而作为“如皋县”地域出现,当然与这方大地本由海边沙洲形成有关,相对地说,“天高皇帝远”。1938年3月19日,日军侵占如皋城后,国民党如皋县政府撤至李堡,不久迁至马塘镇,从此,如皋县基本以南北走向的运盐河(通扬运河)分成东西两部;东部,国民政府仍称之为“如皋县”(实质仅是原如皋县“半壁江山”);西部,汉奸建如皋维持会。秋,由偏安马塘的国民党如皋县政府设立“如皋县西南行署”(表明它还为“如皋县”的领土),不过,国民党如皋县政府在不经意中为嗣后组建的如东县划出西界址(基本以通扬运河为界河)。


在这种形势下,陈毅司令员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皋东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战略地位的上好优势,抓紧抗战的利好时机,策划皋东的战事和政事。


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分析大江南北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后,作出重要指示:“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党中央发出不失时机地建立政权的号召,成为以陈毅、粟裕为指挥的新四军江北(后改苏北)指挥部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中心之一。7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前委和陈毅同志给打进保安一旅的周一峰作出指示,要求联系当时还没有恢复组织关系的中共党员叶胥朝,抓紧做好薛承宗的工作,争取通如地区实力派保安一旅保持中立,与新四军联合抗战。


8月29日,新四军挺进纵队在如皋西乡驻地卢港成立如皋县政府,县长是梁灵光。有人认为,8月29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皋县政府建立的时间。须知这个政府存在时间仅1个月,可能还没来得及机构设置。根据《如皋县志》(1995年版)记述,10月,这个政府便随新四军三纵东迁马塘镇,而且号称“接管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并在如西建立如皋县西南行署。从以上史料中不难看出,如皋县并没有分治,还是一统如皋,如西属其管辖(事实上,后来并不是以卢港的如皋县政府到马塘接管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


10月初,陈毅、粟裕率部取得黄桥决战胜利后,苏北通扬运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已基本连成一片被新四军控制的战区,而通扬运河以东尚有国民党地方武装3万多人兵力,还有多种旗号的杂牌军、“野鸡”部队,区域军政环境相当复杂。在叶胥朝按照陈毅司令员的要求几次三番规劝薛承宗后,尤其是薛的保安一旅在营溪战斗失利、与靠山韩德勤产生隔阂后,稍微觉醒过来,恳请叶胥朝做他的全权代表去黄桥,向陈毅通报自己的态度。陈毅掌握薛的近况后,对苏四区的局势,尤其对如皋(东)的情况和走向,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筹划将皋东地区上升成县治,于是提出谈判条件是保安一旅接受我军领导,番号、人员和防地均不变,但不得收税,军饷由县政府供应,还有薛承宗不再兼任当地县长。很明显,这些条件实 际是为如皋东乡建县服务的。


不久,陈毅为了将抗战和建县的事办好,特地请季方到掘港,以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身份召开通如海启党政军联席会议,说明各方必须与新四军合作抗日的意旨,并要求做到:军事上统一指挥,政治上统一领导,财政统筹统支。与会各方认可后,建立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季方任指挥,几方负责人分任副指挥,从而为新四军东进创造条件,为如皋东乡 建县打下基础。后来,季方觉察到国民党军头目与抗日游击指挥部貌合神离,于是以苏四区群众团体的名义,致电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请求派兵接管苏四区。10月中旬,钟民、梁灵光奉陈毅之命来到马塘,与薛坦诚谈判,进 一步明确要薛交出如皋县政府的大印,由叶胥朝接任如皋县县长。同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由陶勇、刘先胜率领第三纵队东进通如海启地区。10月下旬,陶勇、刘先胜率三纵先头部队从海安镇 出发,向东挺进。11月3日,先头部队一枪未发,到达掘港镇。铁军压境,兵临城下。薛虽然不满意这些条件,但大势所趋,不得不接受条件,从而为将国民政府如皋县政府改为抗日民主 政府扫除主要障碍。


部队领导在掘港镇抓紧工作,向军民宣传我军抗日民主主张,约见各界人士,介绍形势,磨合认识,并主持达成“推行抗战法令,进行民主改革”协议,为如东建县奠定了群众基础,提供了政策保证。11月20日,季方见万事俱备,在掘港镇国清寺出面召开通如海启地区各阶层代表会议。经过新四军方面再三争取,薛承宗等部派代表参加会议。新四军代表再次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会议通过推行抗日民主法令的《告苏四区民众书》,决定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改组原如皋县政府,建立县抗日民主政府,并商定由叶胥朝出任如皋县县长。


如皋(东)县正式设置(1940年11月24日始)~定名“如东县”(1945年9月22日)


1940年11月,经过陈毅、季方等事先做好对薛承宗和各界关键人物的宣传和规劝工作,及对统一团结抗日、民主治县的认识,并发表法令、《告苏四区民众书》,提出“三三制”组建联合政府的原则。商定县长人选后,在三纵的密 切关注下,于11月24日在原国民党如皋县政府驻地马塘城隍庙内举办权力交接仪式。叶胥朝(当年底恢复党组织关系)、吴天石、蔡迪、贾 震、潘遂初、朱明亚6人代表当地党政组织和平接管国民党如皋县政府,接受县政府大印,留用非党人士在内300多名原工作人员,标志着如 皋(东)县抗日民主政府产生。嗣后,中共苏北区党委、苏北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决定:在卢港另建中共如西县委和如皋西南行政公署。值得注意的是在如西另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而不是 “如皋县西南行政公署”。正式批建不带“县”字的“如皋西南行政公署”无疑直属苏北区,当然不隶属新设的如皋(东)县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如皋(东)县与如西行政区彻底分开,皋东成为新生的建制县。


1940年11月24日是如东县正式建制的日子,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开始还称“如皋县”。建成如东县的关键人物叶胥朝在《如东的新生》忆述:“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在行政上立即接管各县县政府。”从此,奏响新四军东进的序曲。


1941年3月,根据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决定,如皋西南行政公署改建为如西县政府。有人认为:从此,如皋县行政区划正式一分为二,分为如皋县、如西县,似乎,1941年3月才是分治的日子。不过,不可忘记,如皋(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早就于4个月前就正式批准建制,并正常运行。而说1941年3月,如皋(东)、如西两县同时设治,不合实情,不符法理,就连认为1940年8月29日是如皋成县时间的学者也在《江苏地方志》期刊发文中不予附和。


1945年9月22日,苏中行政公署决定,如皋县易名如东县(如西县复名如皋县),钱静人代理县长。扶海古洲有了新的归宿和正名,功在中共中央“五四指示”指明方向,陈毅司令员和新四军三纵功不可没。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