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千年古邑安福地——上篇
发布时间:2019-10-22     作者:赵明远


江委海端


“江淮之委海之端”,这是近代张謇先生为南通钟楼所题写联语中的一句,准确地概括了南通的地理位置。南通的这一区位特征为历代文人所称颂,南宋地理总志《與地纪胜》中说,“通之为郡,濒海控江,南通闽粤,北通齐鲁”,且“南濒吴会,列壤相望,旁通吴越,迨于外邦。风帆海道,瞬息千里”,明嘉靖《通州志》更认为,通州“海绕东北,则通辽海诸夷;江绕西南,则通吴越川广;内有官河,则通齐鲁燕冀,通之名其以此欤”。


宋时杨庭秀《谈苑》谓“通州南阻江,东北濒海,士大夫罕至”,这是当年南通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偏僻,开发较晚,古代能够影响到南通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多,波及而至的往往已是尾声。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与孙权间用兵,曹军曾到海陵临江(在如皋东南);东晋咸安二年(372),庾希举兵反晋,曾逃到海陵。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这里出了一位历史名人,他就是曾任吴国大司马的吕岱。据《三国志·吴志》吕岱传载:吕岱字定公,海陵人,曾为郡县吏,后为孙权重用,屡建战功,先后受封为安南将军和镇南将军。孙权子孙亮即位后拜吕岱为大司马。吕岱墓在如皋县治东南60里高阳荡。


公元548年,即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末期,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江南社会遭到毁灭性破坏,史称“侯景之乱”。四年后,侯景被陈霸先、王僧辩军击败,向东逃窜,至沪渎(今上海西)入海;部将羊鵾欲叛逃,将船折返,行至胡逗洲被侯景发现,羊鵾遂将侯景刺死。“侯景之乱”由此终结。


唐光宅元年(684)九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为徐敬业的僚属,他起草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言词慷慨激昂,气吞山河。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对于骆宾王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一说是他曾逃到胡逗洲,后来在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隐居的。据明清通州地方志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有一曹姓佃农在州城东北黄泥口挖出一古墓,墓碑上有“骆宾王之墓”字样。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寓居南通的学者刘名芳认定黄泥口古墓确是唐骆宾王墓,于是报请州官把墓迁往狼山东南麓。


从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我国北部先后出现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的赵宋政权长期对峙。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在南通地区留下过斗争事迹。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苏北。时任通泰镇抚使的岳飞率部在今如皋、海安一带进行了抗击,今在如皋还留下度军井等遗迹。德祐五年(1276)元军进逼宋都临安(今杭州),宋丞相文天祥前往元营谈判,被扣留。不久在镇江逃脱,历经艰难来到通州,与通州知州杨师亮商谈联合各地武装力量抗元事宜。后从石港场东卖鱼湾渡海南归南宋朝廷,其部将金应病故于南通城西,后人葬其于狼山。为纪念文天祥,南通人民于清乾隆年间在石港建渡海亭。“故国何时讯,扁舟到处家;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在南通写下的爱国诗篇至今被人们传诵。


通州始设


南通地域第二、三次沙洲连陆时期,正是唐末到宋初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时期,南通地区“濒海控江”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凸显出来。唐末的胡逗洲曾为淮南节度使、浙西观察使管辖,设有狼山镇遏使,五代十国先后为杨吴与南唐控制,设东洲静海都镇遏使管辖。


长江口北岸数百里一马平川,狼五山成唯一屏障,晚唐此处建立了以“狼山”命名地方军事机关——狼山镇遏使。唐乾符二年(875)北方发生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江浙一带也发生了“王郢兵变”,唐朝天下由此大乱。“王郢兵变”从胡逗洲上发端的。据《资治通鉴》记载,浙西狼山镇遏史王郢等69人立有战功,但节度使赵隐只赏给他们职名而不给衣粮。王郢等人申诉无效即发动了兵变。王郢等率众过江,陆续攻陷苏州、常州,劫掠两浙,波及福建。两年后“王郢之乱”方被平息。


唐末天下分裂,长江口南北的割据政权隔江对峙了数十年。胡逗洲在长江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唐末割据长江流域的军阀们所注目。从唐天祐四年(907)起,军阀姚存、姚制率部众割据海陵东之东洲(今海门一带)与静海(今南通市区)二镇,任东洲静海都镇遏使等职,唐亡后先后隶属杨吴与南唐。姚氏家族成为割据势力,统治东洲静海一带历四世,达半世纪之久。这里也成为吴、南唐与江南吴越对峙的前沿,江口一带曾多次发展海战。直至公元958年,后周军队进攻南唐,平江北,拔静海、东洲,设静海军。不久设通州,领静海和海门两县。


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间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他不仅分析了南通“南北之喉吭”战略地位,也说明了“通州”得名的由来。“始通吴越之路”一语最早出于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周纪五》,这是通州得名最初的理由。


建制沿革


南通地域,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属吴、越、楚等国;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为海陵县东境,属临淮郡,东汉改属广陵郡,隶徐州;三国时历属魏、吴之域。西晋时仍属徐州广陵郡。


南通地区历史上最早县级以上地方行政建制始于东晋。东晋义熙七年(411)析海陵县东南境置如皋、宁海、临江、蒲涛四县,这是南通地区最早的行政建制。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又析置江阳、海安二县。然而不久,海安县即废,其后的100多年时间里,蒲涛、临江、如皋县陆续裁并入宁海县,至唐初(617),宁海县也并入海陵县。后海安又曾于景龙三年(708)设县,开元十年(722)又并入海陵。唐代,南通北部地区还有如皋镇、淮南镇、白潮镇、掘港镇等建制,隶属于海陵县。而南部地区,晚唐归浙江西道节度使节制,乾符二年(875)有狼山镇,置镇遏使。


五代十国时,南通地区先后隶属吴、南唐、后周。北部,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镇升为县,属泰州,后历代沿袭县制。南部,姚氏家族统治南通,先后设东洲静海都镇、静海都镇制置院。后周显德五年(958)周世宗克南唐静海、东洲,改静海都镇置制院为静海军。同年改为通州,辖静海、海门两县。这时期地方政治、经济的发展,南通、如皋两地形成了城市,建立了地方行政机构,北宋建立后处于中央集权朝廷的直接控制下。


北宋年间,通州隶淮南东路。天圣元年(1023),为避太后父刘通之讳,通州改名为崇州,又名崇川。明道二年(1033),复名通州。政和七年(1117),通州改称静海郡。不久,仍恢复旧称。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为通州路,设总管府,隶属江北淮东道廉访司。至元二十一年,复为州,属扬州路,仍辖静海、海门两县。


明代南通地方建制基本沿袭前代,北部设如皋县,属泰州。南部为通州及海门县。清代,海门因海侵于1678年裁县为乡,并入通州。1724年建南通直隶州,领泰兴、如皋二县。1769年又于长江口新涨地置海门厅。清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直隶州,隶江苏布政使司,领如皋、泰兴两县。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隶江宁布政使司。


民国建立后,设有南通、如皋、海门县。1927年设启东县,隶江苏省。1934年,江苏省行政第七区(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四区)专员公署设于南通城,下辖南通,如皋,崇明、海门、启东等县。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通城,成立伪政权,南通县政府先后迁至金沙、北兴桥,专员公署先后迁至马塘、掘港。


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地区后,于1940年底成立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南通县政府。1941年3月,成立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1945年12月和1946年8月先后建立苏皖边区第一、第九行政区专员公署。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华中行政办事处决定成立南通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为苏北行署辖市。1950年8月,南通行政区改称苏北南通区,1953年1月更名为江苏省南通区。1955年4月南通区专署改称南通专署。1978年7月南通地区成立行政公署。1980年12月,南通市恢复成立人民政府。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撤销南通地区行政公署,南通市辖6县3区。现南通市下辖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通州湾示范区。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