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通名镇——西亭镇
发布时间:2019-10-22     作者:陈国强


名镇概况


西亭古镇位于南通市通州区中部,在宋初即为长江口以北沿海七大盐场之一。明洪武年间在小镇的河北中街建有场大使署。清代中叶,盐业衰落而手工织布业兴起,集镇上商旅往来频繁,市镇布局渐成规模。现在的西亭镇由原西亭镇、亭东乡、纱场乡合并而成。西亭镇旧西街尽头,有处民宅旧称“张公馆”,那里是张謇的祖父母乃至张謇的孙辈五代人居住过的地方。


人文掌故


张謇出生于海门常乐,但他的祖父却生活在西亭,所以张謇考状元时《殿试策》上的自开履历是这样写的:“世居通州金沙场,后迁西亭,侨居海门长乐镇(即今常乐镇)。”张謇开蒙时是和哥哥一起到邻里邱畏之先生的私塾里读书。后来,为了让张謇兄弟受到更好的教育,他父亲专门到西亭延请饱学宿儒宋蓬山先生到海门“坐馆”。聪明好学的张謇,深得宋先生的喜爱。有一次,有个武官骑马从张家门前经过,宋先生出上句“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迅速对出下句“我踏金鳌海上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出语不凡。宋先生由此对张謇青睐有加,每次回西亭,都要带张謇一起回去,将他引荐给西亭当地的文友,让他参加西亭文人的诗社活动。清同治五年(1866),宋先生因避海门兵乱返回西亭,不久病逝。此后,张謇便留在西亭跟随宋蓬山的侄子继续读书,在宋家学习生活了将近五年的时间。


有研究者称,张謇在宋家的这几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张謇在这里不光学业有了很大的长进,在与西亭一班文人的交游中,也拓宽了视野,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张謇当年读书的具体情形,但从西亭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里,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他的勤奋与自律。同治七年(1868),张謇托籍如皋参加县学考试,发榜时名次在200名之后。宋琛闻讯大怒,严厉训斥张謇:“假如有一千人应考,取九百九十九个,那一个不取的就是你!”宋琛是宋蓬山的儿子,已经是位举人,张謇在宋琳门下学习,有时也向宋琛请教,也属师生关系。张謇受到训斥后,在书房的墙壁、房门、座位、蚊帐顶上都写上“九百九十九”几个字用来激励自已,每天都要读书到午夜之后,睡觉时用两根竹竿缠住发辫,只能挺身朝上而眠,稍一转身便会醒来,继续发奋苦读。


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常在西亭与海门之间走动,每次经过金沙镇夹河上的石桥时,便想有朝一日能把西亭的两座木桥也改建成石桥。民国15年,张謇之兄到西亭庆祝旧居改建落成时,想起父亲的遗愿,便捐资把朽败的东桥改建成石桥,并祝张謇撰写一篇碑文记事。于是张謇便写下《西亭东桥铭》勒石嵌于桥下,此事经过及碑石鲜为人知。1969年,西亭填塞市街夹河,拆除东桥时发现了这块碑石,被供销社抬去作为掼糖的平台使用,无意间把一件重要的文物保存下来。


张謇的这篇铭文序中以“寒家自先大父少日迁西亭至西市”开头,历述了祖居及家事的变迁。值得一提的是,张謇写完碑文后不久,便与世长辞,而这篇铭文,可看作是张謇对故籍祖居的“告别词”。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