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弘扬老区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时间:2019-08-01     作者:刘书华


大家好!我是如东县委党史办的刘书华,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党史党课主题是: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如东是中央最早认定的一类中国革命老区县之一,新四军一师三旅曾弛骋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海上武装诞生在这里,粟裕、姬鹏飞、陶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生活战斗在这里,吴亚苏、吴亚鲁等无数革命先辈更是为如东这片土地留下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红色资源。今天我将通过回忆如东在新民民主革命时期那段峥嵘岁月,结合场景、人物、故事的再现,感受历史的进步、世事的变迁,从而引发我们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共振。


一、理想崇高,信念坚定,他们把红色革命种子播种在南黄海之滨,撒向江苏省江海平原、大江南北。


首先讲讲如东的革命火种是怎样点燃的、播火者是谁、他的影响如何?这个人很多人都知道,他就是如东、南通、徐州等地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吴亚鲁,也是点燃如东、南通、徐州新民主主义革命火种第一人。吴亚鲁是如皋(东)潮桥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仅几个月,回到家乡如东点燃如东大地上的革命火种,这时距中国共产党成立仅有1年时间。革命火种迅速燃遍了江海大地,并成燎原之势。


吴亚鲁1898年生于潮桥镇的一个书香门弟。弟亚苏,在哥哥的影响下参加革命,任如皋县委书记,1929年英勇牺牲。父亲吴璜,思想开明进步,支持两个儿子投身革命。吴亚鲁是怎样点燃革命火种的呢?1922年暑假回乡,他邀约了旅宁、沪、京等地的学生50多人,在潮桥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团体“平民社”,创办社刊《平民声》,任主编,传播革命思想,影响了一大批进步青年投身革命。1924年,江苏第一代用师范学校学生王盈朝联合丛永琮(cóng)、徐家瑾等在学校组织“晨光社团”,结交进步青年,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1926年7月,王盈朝、叶胥朝受党组织派遣,返回家乡,以乡村教师的身份,在下漫灶、曹家埠子培养发动贫苦农民张庭谱等,成立如东第一个农民协会——江园农民协会,为如东建立党组织和开展革命斗争储备革命力量。之后,农民运动迅速扩展到上漫、下漫、六总桥、沙家庄及整个马塘南北乡和掘港一带,上万农民加入农民协会。


1926年11月,如东第一个党支部——下漫灶支部诞生,支部书记王盈朝。这个支部是在中共江浙区委书记罗亦农直接领导下并开展工作。吴亚鲁于1923年被党派遣到徐州开辟工作。12月,成立徐州地委,任书记。1925年,调河南豫丰纱厂从事工人运动。1926年4月,担任南京地方委员会宣传委员。下半年参加北伐,在叶挺部队工作,后又调广东开辟工作。与此同时,如东的党组织迅速得到发展。


1927年6至7月间,中共如皋县委成立,开始称如皋特别支部,后改称县委,王盈朝任书记。中共如皋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右派的“清党”阴谋;策应了如泰“五一”暴动;1930年,红十四军成立,军长何坤,后李超时。红十四军二大队在如皋东乡开展武装斗争,使土豪劣绅闻风丧胆。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红军一到,眉开眼笑,挂红旗,放鞭炮,伢儿还能拿铜钞。”1930年8月,红十四军二大队长陈宗恒被国民党掘港区长季敦卓逮捕,杀害于掘港国清寺。在1928年至1931年短短的3年里,如皋县委先后有7位县委书记惨遭杀害,革命转入低潮。他们是:吴亚苏(吴亚鲁胞弟,牺牲时年仅22岁)、徐德芳、汤士伦、韩铁心、于咸、穆子奇、吴汝连。


不屈的如东共产党人,带领全县人民开展顽强的抗暴斗争,同时为开展更大规模的革命斗争积蓄力量。期间,吴亚鲁于1928年8月当选为福建省委宣传部长、秘书长、省委常委,后调任山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1930年至1936年冬,长达6年时间,数次遭敌逮捕,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乐观的革命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吴亚鲁于1938年上半年被派遣担任新四军驻平江留守处秘书主任。1939年6月,在骇人听闻的“平江惨案”中,吴亚鲁英勇就义。在“平江惨案”烈士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演说《必须制裁反动派》。中共中央送的挽联上写道:“在国难中惹起内讧,江河不洗古今憾;于身危时犹明大义,天地能知忠烈心。”


这期间,如东的革命先驱们经受了战火和生死的考验。王盈朝被敌人通缉后去上海;叶胥朝于1931年9月至1935年,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局逮捕,长期钉镣监禁;张庭谱在上海巡捕房会地下党支部书记时被捕,判10年徒刑,1937年抗战爆发后被释放。


二、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与外来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在如东、在苏中,及至在全国抗战史上创下了光辉的典范,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共和国的将军。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有:陶勇、姬鹏飞(吉洛)、张震东、梁灵光、叶胥朝、钟民、周一峰、谢克东、王野翔等。


1931年9月,如东党组织遭敌人破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员在如东积蓄的革命力量瞬时爆发。他们发动群众,组织抗日团体,秘密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江北特委转移到马塘。1939年初,建立中共马塘区工作委员会。1939年春,马塘区工委派理明、曹绾(wǎn)中等以抗战支队政工队工作组的名义,到苴镇沿海一带的长沙、何家灶开展盐渔民工作。1939年秋,如东第一支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盐民自卫队正式成立,崔德耀(山东邹zōu平县人)任队长,曹绾中任指导员。此间,我党还派钟民(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周一峰(后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梁灵光(后任轻工业部长、广东省省长)等,打进国民党保安旅内部发展党员,并争取与新四军合作抗日。为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创造了条件。


1940年,毛泽东命令新四军“向一切敌战区发展”,随即作出了东进的重大决策。10月,新四军取得震惊中外的黄桥决战的伟大胜利。接着陶勇向陈毅军长立下“任凭刀山火海,在所不惧,东进!不到黄海边,一分钟也不停止!”的军令状,率部挺进如东。11月初,新四军先遣部队在三纵政治部主任钟民率领下,由盐民自卫队队长崔德耀(后任县警卫团长)、徐可琴(后任如东县长)带领盐民自卫队从栟茶迎接到达苴镇。苴镇人民在香亭寺大庙以盛大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新四军的到来。至此,新四军胜利完成东进壮举(大家看到过《东进序曲》的电影,就是反映新四军东进到如东)。


1940年,原如皋县一分为二,西部为如西县,东部为如皋县。分县后第一任县委书记为陈国权(海门人),第一任县长叶胥朝(后任南通专署专员、江苏省人大副主任)。新四军东进掘港后,通如海启的国民党地方部队顽固派,不甘心失败,重整兵马、伺机反共。1940年12月26日,国民党游击第六纵队司令徐承德趁陶勇司令员率三纵主力西进海安、兴化配合曹甸战役之机,率部倾巢出动,企图一举歼灭我新四军留守部队。我驻掘港新四军余部在三纵参谋长张震东、韩念龙等率领下,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同时陶司令迅速率部驰援。徐承德渡江逃命,投降日伪军后,被击毙于悦来镇。掘港保卫战的胜利,为如东和苏中四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说黄桥决战的胜利给苏北人民带来了黎明,那么,掘港保卫战的胜利则是一道霞光,照亮了江海大地。张震东把如东这一第二故乡看得比他第一故乡还要亲,去世后将骨灰葬于如东烈士陵园北门一侧,圆了他做如东“守门员”宿愿。


陶勇将军智收孙二富的故事在苏中广为流传。孙二富原名孙仲明,又名孙二虎,栟茶北虾儿港桥人,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小说、传奇、电视剧,有好多部。陶勇司令以大智大勇将他收编,并将他改造成一名中国人民海军团长。如东的老一辈人无不交口称赞,把陶司令当着神来传颂和敬重。


苏中四分区包括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四县。这里地处长江三角洲,特产丰富,临江背海,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陶司令和姬鹏飞(吉洛)政委的领导下,苏中四分区抗日捷报频传,如东成了坚如磐石的抗日战斗堡垒,苴镇被称为苏中“莫斯科”,分区司令部、专署、县委及为其服务的所有后勤机关、工厂等都在苴镇地区。苴镇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贾云集的繁华集镇、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对此,日伪军恨之入骨,欲消灭而后快。日军在太平洋战争遭受重创后,想借着苏南“清乡”成功的余威,将苏中四分区列为苏中第一期“清乡”区,以集结密集程度在华中战场上罕见的,15倍于我的兵力开展“清乡”活动。企图凭借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确保战略区和长江下游的交通安全,借助苏中四分区的丰富物产,尽快摆脱困境。他们在“清乡”区沿线构筑300余里竹篱笆封锁线、据点200多个。同时还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特务等各种力量进行军事清剿、政治欺骗、编查保甲、策动自首、训练壮丁等手段,实行全面进攻,妄图消灭共产党、新四军等一切抗日力量。此外,苏中四分区与日伪的政治、经济中心上海、南京隔江相望,仅一日之程,是日伪的心腹地区。“清乡”头目李士群扬言:“牺牲十万人也要清乡,即使牺牲百万人也要清乡。”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陶司令、吉政委从这场极其尖锐、残酷的斗争实际出发,正确运用毛泽东关于游击战思想,开展了大规模的游击战。


这场反“清乡”斗争,通过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创造了伏击战、麻雀战、诱捕战、奇袭战、地雷战、攻心战、迷惑战等等,积小胜为大胜。汤园区杨曹乡的一支游击队,利用沟河纵横的地理优势,搭浮桥、打暗桩、筑暗坝、造生死门,还创造了扎粽子、包馄饨、背娘舅、老鹰捉鸡、赶鸡入窝等办法,捕杀奸特,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日伪军发出:“宁过九条江,不过杨曹乡”的哀叹。敌人还想在苴镇苏中四分区陶司令、吉政委的司令部驻地筑碉堡。苴镇人民得知情报后,一夜之间全部拆毁全镇所有房屋,毁家纾难。苴镇人民没有一个掉眼泪,发出:“宁毁家园,不予敌汪”的誓言。敌人没有得到一块砖一片瓦,被迫将工事修到王家潭。敌人立足未稳,就被以分区一等民兵英雄陈德为首的游击队迎头痛击。游击队采取伏击、破击、埋雷、挖坑、筑坝、断水、断粮等多种方法,将敌人围困了11个月,敌人不得不狼狈逃窜。


1943年7月1日夜,陶勇司令员和姬鹏飞带领新四军一师的部分主力部队,来到串场河北封锁线边沿靠前指挥。地方干部动员了数以万计的群众参加到这场浩浩荡荡的反封锁行动中来,篱笆外的三分区也组织了民兵、群众配合这次火烧竹篱笆斗争。东起南坎,西至岔河,北起丁埝,南至天生港,几十路民兵群众大军在主力部队的掩护下一齐行动,分别向200多里的竹篱笆封锁线进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破击运动,一时间封锁线上火光烛天,如同白昼,烧红了如东上空,日伪苦心经营不到3个月,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封锁竹篱笆,成为一堆灰烬。有一部如东人写的《映天红》就是以此为蓝本创作的,真实地再现了这一波澜壮阔的火烧竹篱笆的场景。敌人一个“清乡”团的特派员在视察掘丁线以后向上司汇报说:“江北的新四军,即为江北之农民,可认为武装之民,新四军藉此巧妙之组织力,深入农村,至今已完全土著化,故此地区清乡工作之匪民分离极度困难。看起来都系良民,但一瞬间化为民兵,袭击公署,烧毁竹篱。”苏中四分区这场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是一部壮丽史诗,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三、发扬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人生的辉煌,实现入党誓言,他们为如东、为江苏,乃至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他们被授予“人民领袖”“人民的好区长”“刘胡兰式的女英雄”等光荣称号。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白桐本、崔德耀、叶邦瑾、苏云、王荃、巩坚、徐永恒、吴景安、盛保林、陆如华、顾福亮、曹达富、何德龙、俞惕安、杨果年、杨勤英、张高林、缪成之、何应泉等。其中,白桐本的英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时的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授予他“人民领袖”称号。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他崇高褒奖和极大的荣誉。而以叶邦瑾为主,顾秀珍、杨爱如、倪金凤、吴芳、於国英、朱秀英等7位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在战争年代以超人、更超出女性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他们的事迹不仅在如东、南通,而且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广为传颂。


如东的历史告诉我们:自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如东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发挥的伟大创造力,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精神,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局中如东这个局部的历史画卷,惊天地、泣鬼神,有服务当代、导向未来,资政、育人、存史的巨大作用,是一部不可多得、弥足珍贵的革命传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间的如东革命历史的脉络,我以时间为序,简要以大事记的形式归纳如下:


1922年,潮桥街上诞生如东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南通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他就是吴亚鲁。


1926年,建立第一个农民协会——江园农民协会。陈希轩、潘乔当选正副会长,叶胥朝为指导员。


1926年11月,建立如东第一个中共支部——下漫灶支部。王盈朝当选为党支部书记。


1927年1月,建立如皋县委,王盈朝成为第一任县委书记。


1930年4月,建立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军长何坤。何坤牺牲后,李超时接任。在如东活动的是二大队,大队长陈宗恒(1930年8月27日牺牲于掘港)。


1939年9月,建立如东由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武装——盐民自卫队,队长崔德耀。后任南通县警卫团长,牺牲于南通县。


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三纵,在陶勇司令员的率领下挺进如东。如东是新四军东进到达的最终目的地。


1940年10月,如皋县一分为二,西部为如西县,东部为如皋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陈国权,第一任县长叶胥朝。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如皋县易名为如东县。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


1942年,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三纵司令部(后改称苏中四分区)从沙家庄移驻苴镇季家园、刘家园,地委、县委及所有后勤机构均驻苴镇一带。解放战争时期为华中军区九分区,驻地仍在苴镇。


1943年4月,艰苦卓绝的抗日反“清乡”斗争开始。


1945年10月,解放战争开始。


1946年7月,苏中战役打响,取得七战七捷的胜利。


1946年6月,开展土地改革与保田保家乡的大参军运动。


1946年10月,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大规模的“清剿”。


1948年3月1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称为苏北模范工事的掘港土山被解放军攻克,这是第四次攻打土山。土山攻克标志着掘港解放。


1949年1月28日,如东全境解放。


四、永铸辉煌,薪火传承,他们给今天的如东人破解发展难题,留下积极启示。


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灿若星河的革命人物,给如东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对于引导如东广大党员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市、县委要求上来,为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如东具有积极启示。


⒈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牢记初心使命。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让老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的我们要牢记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让红色血液在我们每一寸肌肤中流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⒉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坚定理想信念。红色革命传统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坚定信心的必胜信念。重温历史,立足当下,如东人民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要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苦干而不苦熬,以革命战争时期那样一种忘我干劲、那么一种拼搏精神,志在把如东各项建设事业搞上去,促进如东持续发展。


⒊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强化实干本领。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在实践中践行,既要注重知识灌输,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踏踏实实扎根农村,在基层这片广阔的舞台上磨练心智,增强本领,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解决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色资源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已融入老区人民的血脉,还将世世代代薪火相传。如东人民将一如既往秉承红色传统,继承革命精神,全心全力实现富民兴县,意气风发开创美好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创造新的辉煌!


今天的党史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