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从海门地方党史的视阈解读江海精神的基因和延续
发布时间:2019-08-01     作者:张华杰


大家好!我是海门市委党史办的张华杰,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党史党课主题是:从海门地方党史的视阈解读江海精神的基因和延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的日子,从嘉兴南湖一叶扁舟中的星星之火开始,中国共产党人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开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航程,它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它所走过的历程,是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再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海门的历史。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江海精神基因经过大风大雨、大浪大潮的洗礼,江海文化特征的地图是大江大海绘成的,这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


说回我们今天的主题,从中共海门地方党史的视阈解读江海精神的基因。海门是全国革命老区,有着优秀的革命传统,早年多次赶走入侵骚扰的倭寇,为反对阶级剥削和压迫,自发的农民、渔民、盐民反抗斗争和学生风潮接连不断。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相对其他一些地区也许并不是一个红色资源特别丰富的地方,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海门这片土地上的诞生、发展的足迹,也是紧紧地贴着中国共产党历史走向的脉络,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接下来,让我们对应着全国党史的大背景,回顾我们海门土地上的发生的,值得我们铭记的故事,以及我们从中解读到的江海精神的基因。


梦想起航的地方

——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首先,这应该是一个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都不会,也不应该被遗忘的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法租界的一个寻常街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幢小楼里秘密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一共13个人,代表的是全国当时所有的53位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这个如今全世界最大的政党,成立了!今天回顾参加中共一大出席的13个人之后迥然不同的人生,他们中5人脱党,2人被开除,4人牺牲,最后只有毛泽东、董必武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这也证明了成就任何伟大事业,总会有置疑者、背叛者、退出者、甚至牺牲者,最后也总会有人坚持到最后,证明其事业的正确。面对目标唯一办法就是坚持,坚持信念、忍受背叛、坚守执著,一党之业如此,一团队、一人之成长亦如此,创业者如此,立业者如此,守业者更如此。十九大结束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集体出行,就是仪式感很强的红色之旅。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大会址说:“这里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的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对仅与上海一江之隔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海门可谓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时间轴:1925年,在上海南方大学读书的徐玮应海门中学之邀,以通海旅沪同学会的名义,在学生大会上作马克思主义的讲演,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首次在海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徐玮也被称为海门地区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第一人;1925年9月,时任共青团上海地委委员的施乃铸回海门执教,利用课堂教学宣传马列思想,旅沪青年学生严大公、张宝奇等从上海返回海门组织“青年协会”,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革命事业;1926年,旅沪教师张冠今接受党的派遣,回海门从事党建工作。1927年夏,在海门西乡三条桥(今海门高新区双高村)宣布成立中共海门三条桥支部,这是海门第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张冠今,隶属于上海江浙区委领导,为中共海门县委成立打下了基础。1927年10月,江苏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海门县委,任命上海崇明人沈惠农为县委书记。1928年春,通东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在旅沪大学生俞海清家中成立,1929年,通东五个区均成立区委,多数由旅沪返乡的共产党员担任。今天,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海门的历史,看这个时间轴追根寻脉,沿着海门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海门早期共产党的精神密码,我们来看一下有什么特点?不难发现第一个关键词是上海,与上海一江之隔的海门,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这样的优势,接受了来自最前沿的辐射,革命火种,沪海相传。这些有为的知识青年为了寻求真理,寻找革命道路,离开家乡奔向上海,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熏陶和滋养后,又回到家乡,反哺家乡,奔走于沪海之间,传播真理,唤醒民众觉悟,建立党组织,梦想起航。海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立足江海,依托上海,面向外海,得风气之先,汲取着来自人类史上最先进的思想,在江海土地上呈燎原之势蓬勃发展。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海门不管在革命、经济包括生活方面都深受上海的影响和辐射,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二关键词:青年。虽然没有更详尽的史料和细节记载,年轻的甚至带着几分稚气的青年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来自青年的力量,他们在黑暗中点亮旷野中的一点微光,然后微光吸引微光,微光照亮微光,终于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这些青年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能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东洲英才”。无论在何种历史时期,这些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始终是变革和发展的生力军。海门的土地素来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吸纳新生的、有生的力量。               


3 、个性。徐玮、施乃铸、严大公、张宝奇、张冠今、沈惠农、俞海清……这些海门地方党史最初的筑梦者,很多名字现在已经并不为人熟知。我们一起关注一下海门宣传马列主义第一人徐玮。1927年,24岁的徐玮任中共浙江省常委兼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1928年,25岁,风华正茂的他就为革命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临去世前他在狱中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前我而去者已去,后我而来者会来。生活于此时代,便负有此时代的使命。人生之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生命时值之修短是不成问题的,用不着留恋和悲伤 。”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张謇那句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种超越了个人生死和时代局限的豁达、格局、胸怀,开放的气势,包容的气度,是一脉相承的,或许就是江海馈赠给我们的礼物。这才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


激情燃烧的岁月

——敢于担当、强毅力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大家也在公众号上关注过这样一张照片——海门全境解放庆祝大会。从1938年3月21日,日军侵占海门茅家镇,一直到1949年3月6日,海门县委举行全境解放庆祝大会,新海门的历史是从这里开始书写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片土地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锤炼。每次看到这张珍贵但已因年代久远而模糊的照片,我心中都会感慨万千,为了这一刻光影之间,在共产党领导下,江海大地上多少仁人志士的青春和生命消逝其中。6年前,我们办公室对海门市境内的29个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了一一走访、调查和记录。如果说共产党在海门初创时期在我心里呈现的是一个时间轴,那么这29个革命遗址遗迹在我心里就如同一个精神图谱,行走于田野阡陌,寻常街道,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足迹,也是一种别样的教育。崇启海常备旅旧址、通如海特委旧址、木行头战斗纪念碑、灵甸战斗纪念碑、秦超烈士墓等等,在那些历史的现场,和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相遇,真听真看真感受,实实在在地去感性体会,理性思考,收获还是不一样的。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海门大地上的传奇故事。1945年,一架美军B-24型轰炸机奉命在长江下游搜寻侵华日军的船舶,不幸迷失航向,在宋季港江滩紧急迫降,3名美军飞行员幸存。当时的海门是日军占领区,民兵队长钮梦林发现了伤势严重的美国大兵。他们从美国人随身携带的中英文对照的小本子上知道他们是帮中国人打日本鬼子的,当机立断,把三位死里逃生的美国伤兵送到安全区域。于是他们从乡亲们家中找来门板,连夜迅速转移到海门三和镇一位农民家里,并请来赤脚医生为其包扎伤口。不出所料,翌日清晨,日伪军出动大队人马到江滩四处搜寻,抓捕当地百姓拷问,在宪兵司令部门口张贴布告,重金悬赏,威逼利诱,但没有一位村民走漏消息。钮梦林加快转移三个伤兵的步伐。在当时党组织和抗日军民的护送下,三名幸存美军换上了当地农民服装,辗转千里,历时数月,终于安全脱险,送回新四军的军部。1984年,获救的美国士兵雷特蒙又回到了海门,和救命恩人纽梦林紧紧相拥。这可能是我们大家知道的故事,但也许大家并不了解的一个细节是:完成护送任务的钮梦林没敢直接回家,而是到其他地方躲藏了起来。而他的妻子陆美菊则被日军关押了半年之久。


和大家分享的另一个故事。在海门市区光明路和解放路路口,汤景延团部旧址就在这里,墙壁上有块不起眼的碑文,诉说一个传奇故事。汤景延团曾以600人之众,假装向日伪军投降,整个团队打入伪军内部,潜伏了惊心动魄的167天,时机成熟后,从敌人内部破腹而出,完成了党交给的特殊任务。167个日日夜夜,600多人的集体潜伏,需要承受多少压力,克服多少困难,躲过多少危机,无法想像。但这样的奇迹就在海门这片土地、在海门人身上发生了。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不同的人读到的启示也不一样。我个人最大的感触是:越是面对复杂艰苦的境遇,海门儿女那种能迅速作出判断、当机立断、敢于担当、强毅力行的基因就越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流淌在我们江海儿女基因中的东西。习总书记说:敢于担当,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万事纷纷,直道而行。从我们海门的地方党史中看,这种敢于担当、强毅力行的作风,这种贯穿始终的精气神和气质就蕴含在这些故事里,同样也成为我们新时代的力量源泉,书写着新的故事。90年代海门旧城改造的奇迹,海门建筑铁军的崛起等等无一不是这种基因的延续。


在徘徊中前进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么多年间,海门历届的党组织,认真地贯彻当时的路线方针,在这个进程中,既有欢庆解放,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实践和胜利喜悦,也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和迷茫。这个30年其实是党的90多年历史中最复杂和曲折的时期,它的复杂性是多维的。我们需要时间的沉淀,更加客观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种探索过程的价值。


激荡四十年

——敢为人先、敢于创新


历史的长河一直流淌到1978 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方向,有步骤地开始进行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在民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当地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托孤”的方式,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把土地承包到户,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此,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开始讲述春天的故事。


无独有偶,20世纪80年代初。在海门县三星镇叠石桥那个远离集镇的两县交界偏僻之地,而今享誉全球的海门市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开始萌发。海门叠石桥的发展,从有到大,从大到优,从原始的地摊市场,崛起为享誉中外的国际家纺都城,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产品,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这一切正是改革开放40年在海门的精彩呈现,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海门的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精神与能力素养;一种能占尽 “天时、地利、人和”的智慧和思维。我们大家都知道叠石桥的起源,是因为躲避通州和海门两地市场稽查的夹缝生存,可以说是一种来自民间非常鲜活的野生的力量,但又不是纯粹的民间力量野蛮生长。在叠石桥市场的初创阶段,极左的意识形态还在大行其道,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推动改革,往前走的每一处路标都是“不可能”:农民要在务农之外做绣花枕套卖,不可能;要让地下的绣品公开化合法化,不可能;要缩减棉花种植计划,让农村妇女腾出更大精力从事绣品生产,不可能;要允许家庭工业与乡镇集体企业平等竞争,不可能;要从三星镇直接开通去上海的货运班车,申请江苏第一条跨省交通线路,不可能……一步一个“不可能”,也就必须一步一个“去挑战”。时任海门三星乡党委书记的曹建平,带领团队顶住巨大的外部压力,以勇气和智慧,挑战叠石桥绣品市场早期发展的诸多“不可能”,留下了一个个令人信服的历史足迹。1982年,政府因势利导成立叠石桥绣品市场工商管理所。在崛起的难忘岁月里,县委、县政府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勇于“公车上书”,善于“给市场正名”。在叠石桥绣品市场早期发展的许多重要关头,采取问计于民、顺势而为、迂回运作、借力发力、重点突破等策略和方法。从“建立个体劳协”到“若要富先铺路”,从“稳妥调结构”到“协调促双飞”,从“划行归市”到“接轨大上海”,到“依托一带一路”。每一步都闪烁着、秉持着海门“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基因,在发展的路上走出了一步又一步“好棋”。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世康先生,也是我们海门人,称叠石桥的发展是“一个基层单位进行改革的过程史”“一个全国闻名的市场从地摊出生的崛起史”“一个基层‘一把手’如何立志改革、敢于担当、创造性工作的实践史”。2018年叠石桥家纺城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亿元,获评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可以说它发展经历了一个时代演变的洗礼。它的今天,不仅见证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也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海门人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年代里的光辉历程。


我们这一代的人的成长,这一代人的命运也见证了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年在海门大地上的突飞猛进。海门也经历了旧城改造、撤县建市、全面达小康、城市向南、大桥大港时代,动车时代,北部新城时代,走过了一段又一段光荣而难忘的历程。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今日之海门也是历史海门的发展,我们有着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这样江海精神的基因,从我们地方党史的这个角度,我们又该如何延续和发扬这样的基因。


首先,是精神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奋斗过程中锤炼和形成的价值理念,精神文化,它们就像是灯塔,我们需要这些灯塔,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而人物,是精神的载体,是历史中最真实、最柔软的部分。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能心怀敬意,首先从人物志中追寻信仰。那收获必将最直接最真切的。


还是提到海门宣传马列主义第一人徐玮,如果说刚才狱中的诀别信中那一段超越生死的话,带给我们境界上的引领,那同一封信中,另两句话则触动到了我,徐玮和他的挚友说:“相知一生,一朝永诀,未免黯然;想我这样糊涂地、随便地、无大贡献地、于此历史阶段而就此消逝,我却有些不甘心。”这一份海门之子身上稍纵即逝的一丝黯然和不甘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他这样一位那个年代就能讲流利的英语,一位25岁的浙江省团委书记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面。所以,今天也许我们也还会有倦怠、甚至心存怀疑的时候,怀着敬意走近那些人物,了解他们的经历,用心感悟他们的情怀和抉择,甚至理性分析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局限,我们就能获得永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信仰,而这,或许正是今天的我们偶尔会缺失,需要被唤醒、被延续的精气神。


第二,汲取历史经验,学以明理。历史经验,是一个郑重的党对于自身活动、经历的思考和总结。它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认识,明天的向导。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海门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思想宝库。我们也可以带着问题、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从老传统中找寻新回声,解决好当下的问题。


探寻中国共产党曾经走过的路,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人数由起义前的5000人,到只剩不足1000人。很多人对革命失去了信心。怎样把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时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今天的海门,在编辑《海门年鉴》文稿的过程中就发现,征收拆迁的工作中,有一个条目就是以党建带征收,靠征收扬党建,把拆迁工作和党建工作融合在一起。及时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真正做到拆迁到哪里,城市建设到哪里,支部就建设到哪里,党的工作覆盖到哪里。毫无疑问,无论在海门城市南进、北延的进程中,“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党史是过去留给现在和未来的宝藏,里面不仅充满了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孕育着破解问题的方法。


第三,追问反思,学以启智。今天的中国正行走在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上,建设强富美高新海门的征程,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就更需要对我们地方党史多一些的回顾。比如,刚才提到过上个世纪90年代,海门市区19.8万平方米的旧房,40天时间拆迁完毕。7个月的市区旧城改造拆、改、建总量超过了建国45年的总和,《新华日报》当时也整版报道了海门经验。现在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回顾旧城改造的历史,会不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让我们有一些新的考量。回顾真实的历史,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党和这个被我们称为家乡的地方,拨开历史和现实的浮云,我们也会更清晰的看到未来的方向,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的营养和智慧将更为丰富,获得的力量也将更为持久和强大。


今天的党史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