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人民斗争的胜利 ——记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
发布时间:2019-07-11     作者:王 娜


大家好!我是南通市委党史办的王娜。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党史党课主题是: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本节课按照“清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部曲的脉络,从“清乡”的背景、目的、阶段、内容等方面,分析敌我形势及策略,最终人民斗争取得胜利带给今天的启示。


一、“清乡”的背景和目标


历史学界常讲“大历史观”,就是看待一个历史事件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将其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把过往与当下、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审视。那么我们来看看今天讲的反“清乡”,在历史中从处于什么样的坐标点。


横向上,我们从国内外来看:国际形势上,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德、意、日法西斯已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和中国战场双双受挫,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国内形势上,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认识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曾扬言三个月拿下中国),新四军胜利东进之后,根据地不断巩固,人民群众抗日情绪空前高涨;战略角度上,苏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特定的战略地位,有2000多万人口,盛产粮、棉、盐等战略物资,是阻止日寇沿江进出的重要地方,日、顽、我必争之地。


纵向上,我们看看“清乡”前的重点事件:“清乡”发生的时间是1943年4月至1944年10月。往前看,1938年3月17日,日军饭冢旅团从南通城郊姚港附近登陆,南通城沦陷;后新四军东进,开辟根据地,1940年10月下旬,挺进通如海启(如今的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建立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3月,苏中区党委和苏中行政委员会成立。先后建立第四、第三、第二、第一行政区,第四行政区辖南通、如皋(现如东)、海门、启东4县。四地委、四专署、四分区,也就是领导反“清乡”斗争期间直接的党政军机构。


因此,综合来看,日伪为什么要“清乡”呢?其实质就是要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多种手段,挤走、消灭共产党、新四军等一切抗日力量,全面占领、控制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实行其伪化奴化的殖民统治,从而将长江入海口这一富庶之地,变成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大后方。简单说就是要人、要粮食,支援太平洋战争。


二、“清乡”阴谋的形成、阶段


形成:那么日伪计划的“清乡”是从哪里开始呢?“清乡”是从苏中四分区开始的吗?并不是,1941年7月至1942年夏,日伪首先在苏南地区进行清乡。后扩展到苏北,1943年4月8日,日军小林信男以“现地日军最高指挥官”身份,李士群以“华方现地负责人、清乡委员会秘书长”身份签订协定,确定从4月10日开始“清乡“。4月11日,苏北地区清乡主任公署在南通城成立,至此日伪苏北第一期“清乡”正式开始。


那么“清乡”的范围是哪些呢?就是现在的南通吗?不是的,苏中四分区反“清乡”,只是今天南通的一部分。我们来看看这张“清乡”范围图。日伪为了取得胜利,选择临江滨海,易于分割封锁的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地区。西从天生港沿运盐河(通扬运河)到丁堰,北从丁堰沿串场河经掘港再东延至南坎,东抵黄海岸,南至长江边。包括南通29个区,人口270余万。


“清乡”分为几个阶段呢?每个阶段有没有侧重点?我们来看:


1943.4-1943.5 主要是“军事清乡”,日伪出动军队对清乡圈进行大规模“军事清剿”,捕杀抗日军民;


1943.6-1943.9 主要是“政治清乡”,在清乡地区广泛宣传"中日亲善"、"和平建国",实行编组保甲、连坐联保,组建警察保安武装,推行自首和策动告密的方法,以强化法西斯统治;


1943.10-1943.12主要是延期清乡。在6个月的第一阶段“清乡”失败后,日伪又开始三个月的“延期清乡”。主要手段是剔抉,把大据点分驻小据点,组织剔抉队,以游击对游击。


1944.1-1944.4 是高度清乡,日伪利用隆冬季节青纱帐凋零、河水干枯,我抗日军民活动困难时机,调集大批军、警、宪、特,采取军事封锁,梳篦式清剿等一系列残酷手段,开始 “高度清乡”。


贯穿整个“清乡”期间的还有“经济清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思想清乡”,在清乡地区建立机构控制学校,出版报刊,开展反共教育。


大体上来说,日伪实施“清乡”分为这几个阶段。


三、反“清乡”战前应对


日伪“清乡”的形成、目的、计划我们都已了解,那么在日伪准备期间,我军有应对策略吗?兵法有云,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日伪“清乡”前也做出相应的战前应对。


第一,制定总方针,统一认识。1942年底,中共苏中区党委在《关于反“扫荡”的指示》中明确要求各地把反“清乡”斗争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1943年1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发出《关于坚持敌后艰苦斗争的指示》,明确提出苏北反“清乡”斗争总的方针是坚持原地斗争。中共苏中区委书记、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出席会议,并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每月每乡捕杀一个敌人”的号召,可能很多人感觉这个目标很小很容易实现,但正是这样的小目标,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激发了干部群众对敌的信心,掀起锄奸战的高潮。 


第二,精兵简政,党、政、军实行一元化领导。1942年12月,四地委召开会议,对党政军机构和人员实行精简、调整,就像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一样,裁减和合并许多部门和单位,减轻人民负担,提高部队战斗力和领导机关的工作效率。抽调主力部队充实到地方武装,机关更加精悍、灵活,更适应战时的情况。妇女撤离或隐蔽埋伏,将富有斗争经验的干部充实到各县、区领导班子,重划行政区,撤小区,并大区,以扩大回旋余地。


第三,开展“三冬”运动,“冬防”“冬学”“冬耕”。“冬防”,组织自卫队、民兵,开展军事训练;“冬学”,结合学文化进行坚持抗日、坚定抗战必胜信心的教育;“冬耕”,政府成立救荒委员会,组织劝募救济,发行救济公债,开办合作社,开展纺纱、织布等生产自救活动。


第四,组织隐秘战线斗争。1943年初,中共苏中四地委决定建立党的“乙种组织”(即党的秘密组织),把一些政治面目没有公开又有社会职业作掩护的党员划入其中,以便斗争一旦出现严重形势后,能够继续领导群众坚持斗争。与此同时,地委建立了敌工委员会,对日伪军开展分化瓦解工作,争取和控制敌占区交通沿线的灰色武装和可能被日伪军利用的帮会及其他三教九流的头面人物。对农抗会等群众抗日团体的工作,也作了具体部署。


第五,发动群众改造地形,主动发起攻势。为在平原水网地区创造群众游击战的有利地理条件,各地发动群众改造地形。把大路改成小路,直路改成弯路,在河道里筑暗坝、打暗桩,拆大桥、架小桥。抓住日伪“清乡”准备尚未就绪和日伪调防、一些据点空虚的时机,先发制人,对日伪发起军政攻势,开展锄奸斗争。


我们来看看“清乡”开始时敌我兵力对比图,可以看出日伪军队、警察、宪兵、特务等人员充足。


四、日伪“清乡”的三大手段与我军的克敌法宝


下面就进入到“清乡”与反“清乡”的关键环节了,敌人有何手段?主要有三大手段,一封锁扫荡,二编查保甲,三剔抉。


第一封锁扫荡,主要采用扫荡、建立据点、构筑竹篱笆墙等方式,搜捕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和民兵。一方面,增设梅花桩据点。日伪在“清乡”区大量修筑碉堡、据点,这是一份《苏中四分区“清乡”前后敌伪据点分布图》,图中蓝圆点的为敌“清乡”前据点,白圆点标出的则为“清乡”后新增据点,短短一个月,“清乡”区内碉堡、据点即由43个增加到99个,后来又增加到120多个,因此我们叫“梅花桩据点”。日伪依托这些据点,频繁出动“清剿”,只要一处报警,邻近据点里的日伪军就立即出动,分进合击。


另一方面,构筑竹篱笆墙。敌人从江南运来380余万根毛竹,西起天生港,经平潮、林梓至丁堰,再由丁堰向东延伸,经双甸、岔河、掘港、南坎,直至黄海边的鲍家坝,沿“清乡”区边缘,筑起全长近300华里的竹篱笆,沿竹篱笆修碉堡、瞭望哨,设大检问所46个,小检问所100多个。出入竹篱笆,行人需有“良民证”,物资需有“出入证”。日伪将竹篱笆封锁线奉为“清乡”一大法宝,高叫“篱笆打成功 清乡便成功”、“篱笆打好了 新四军跑不了”。


第二编查保甲。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政治清乡的目标,在于“将新四军与一般人民分离”,重点在于编查保甲。他们在“清乡”区将十户编成甲,设甲长,十甲编成保,设保长。实行“一户犯法 十户同罪”,联保连坐。起初采用“和平编查”,后改为“武装编甲”,确定“6月强化启东,7月强化海门,8月强化南通,9月强化如皋”的分期分区步骤,以武力威胁强制编查。1943年7月24日-26日,日伪在南通县十总店,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惨案。把抓到的53个人用铅丝从手腕里穿过去,串在一块儿,押到坑旁边一个一个往下推,上面再用开水往下浇。逼老百姓就范,离间群众,切断抗日党政军人员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三剔抉,主要在延期清乡、高度清乡期间,日伪称之为流血“清乡”。


1943年10月至1944年4月,是反“清乡”斗争历程中极为艰苦复杂的一个阶段。日伪6个月的第一期“清乡”破产后,随即又开始3个月的“延期清乡”,之后,又进行了所谓的“高度清乡”。剔抉。期间,日伪采用高压政策,到处烧杀,实行“武装特务化,特务武装化”,以所谓游击对游击,组成二、三十人的剔抉突击组,每天走村窜乡,甚至化装冒充我新四军,搜寻我抗日人员,行动诡异,活动猖獗。小林师团长检查“清乡”工作时,提出“以游击对游击”,“哪里劈拍劈拍 哪里轰隆轰隆”的口号。李士群叫嚣:“牺牲十万人要清乡,牺牲百万人也要清乡”。10月9日至21日,日军山本大队长率机动清剿队,捕捉了560多人,许多人惨受残害。10月23日,山本机动队窜至石港土山下,用马刀疯狂砍死23人,最后一名孕妇稍稍反抗,竟被一刀捅进肚子里!日军甚至割下23人的人头,装在竹篮子里示众。


可以看出日伪的手段残酷、兵强马壮,那么我方如何破解呢?


苏中四分区军民依靠党制定的斗争策略,在坚持原地斗争、公开武装斗争的前提下,避实击虚反“清剿”,开展锄奸斗争、竹篱笆破击战、特殊斗争等多种辅助斗争,最终扭转了不利局面,达到了保存有生力量,休整自己、准备反击的目的。这里我们讲几个小故事,来看看军民如何与日伪斗智斗勇的。


第一个,火烧竹篱笆。为打破封锁,沿线抗日军民组织多次破拆。7月1日夜,三、四分区4万多群众和民兵,在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的掩护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破击,锯倒电杆、收缴电线、挖毁公路、火烧篱笆。绵延近300华里的封锁线,火光烛天,宛如一条望不到头的火龙,日伪惨淡经营了3个月的竹篱笆被毁坏殆尽。这就是名闻苏中的火烧竹篱笆。此后,敌人还妄想再修竹篱笆,但已是力不从心。延安《解放日报》记载,“敌由江南运来的大竹子被烧光了,改用小竹子,最后以芦柴代替,现在连鸡也封锁不住了。破击英雄刘之畏一夜一个人能破几里,时常一个人破到碉堡附近,后来人民索性把竹子拔回家当做燃料,或制用具,敌人只好装着不晓得。”


第二个,火热的锄奸斗争。要粉碎敌人的“清乡”图谋,首先要对付的是那些为虎作伥的所谓“清乡”工作人员、甘心附逆的汉奸们。1943年4月1日,苏中四专署颁布《反清乡时期紧急治罪条例》,规定区级以上政府和民兵团体即可对“国人皆曰可杀”的汉奸、敌特处以极刑。


短枪队锄奸。日伪开始“清乡”前,四分区从部队和公安部门抽调了一批政治上坚定、富有作战经验的人员,配备短枪,组建成精干的分区“政治保卫队”(群众称“短枪队”),各县也组建短枪队。短枪队深入据点镇压日伪重要“清乡”人员,使他们闻风丧胆。“清乡”头目张北生住在重兵把守的南通城,送客出门也只走三步。一些伪行政人员躲在南通城里,迟迟不敢去县、区就任。


短枪队里有个著名人物,“一枝梅”杨勇伟。怎么得来这个称号的呢?1943年4月20日晚,南通县政治保卫队队长杨勇伟化妆成一个商人,带领队员悄悄摸进天生港旅馆,从窗外把枪口对准了到此督办毛竹等封锁物资运输事宜的如皋岔河大检问所主任凌月东的脑袋,扣下扳机,一枪解决。乘枪响之后敌人乱作一团之际,杨勇伟把一张写有“飞檐走壁、来无踪、去无影”署名“一枝梅”的传单扔在现场,带着队员从容撤出。这就是“一枝梅”的由来。


群众性锄奸行动。随着斗争的深入,逐渐发展到群众性的公开锄奸。民兵和群众采取盯梢、诱捕、“扎粽子”、“包馄饨”、“背娘舅”、“老鹰捉鸡”、“赶鸡入窝”等办法捕杀奸特,使其陷入抗日军民布下的天罗地网。这就是锄奸行动。


第三个,汤团木马计。就是“无间道”。汤团是什么呢?汤就是汤景延,通海自卫团团长,日伪“清乡”时,他和他的部队驻扎的通海地区,属抗战新开辟的同情区,力量相对薄弱。如果坚持原地反“清乡”,势必会造成重大伤亡,可如果撤出,又等于是把这一地区拱手让给了敌人。中共华中局和苏中区党委权衡再三,决定走一步险棋,利用汤景延身份尚未暴露,与敌伪上层人物有一些“旧交”这些有利条件,以特殊方式,坚持原地斗争。1943年4月16日,汤景延宣布正式加入“和运”。汪伪“清乡委员会”将汤团改为“苏北清乡主任公署外勤警卫团”,分驻茅镇、姜灶港、张芝山一带。“汤团”打入日伪期间,获得了不少重要军事情报,至1943年9月29日,汤团的队伍冲入碉堡,抓捕特工人员,摧毁“行动大队”队部和区公所,胜利回到根据地。历时167天,一出新“木马计”传奇。汤团巧妙利用日伪内部矛盾,搜集军事情报,分化瓦解敌军,还通过开办协记公行,建立地下交通情报网,秘密运送军火和药品,为反清乡斗争作出了特殊贡献。


第四个,秘密斗争。敌占区的地下斗争,通过隐蔽斗争的形式,积极配合根据地的斗争,为抗日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4月,马世和,利用亲戚关系,化名马淑华,打进伪特工部江北实验区苏北分区总站,她多次机智掩护援救我方人员,巧妙截获日伪潜伏在我通东地区的8个特务的名单。斗争中还有很多隐秘的传信方式。大家看,这是一只普通的木桶,但再仔细一看,它原来是有夹层的,当年我地下工作者就是挑着这样的夹底桶,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一道道封锁线,传递着一份份情报。我抗日军民还发明了豆腐标传递情报的方法。敌人向东走,豆腐标向东,其它豆腐店看见了,豆腐标也向东,这样就知道敌人向东边来了。


反据点斗争。通过多种方式,苏中四分区坚持斗争,至1944年春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局势都已发生了重大转变,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断失利,在中国战场又遭遇连续不断的沉重打击,敌我情势发生根本性转变,局部反攻夺取最后胜利的时机成熟。1944年5月,苏中四分区作出开展夏季反据点斗争的决定。各地军民运用多种战术,大量攻克日伪用来推行伪化的小据点,孤立大据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敌展开反攻,摧垮敌人的基层组织,收复广大农村地区。6月,耙齿凌战斗取得大捷,南坎据点拔除,打通了“清乡”区内外的通道。“如中胜利,南坎攻克。捷音传来,全师共庆”。随着我方猛烈的夏秋季攻势,敌人开始节节败退,1944下半年,先后有570多名伪乡长、保长向我抗日民主政府自首,南通县有7名伪区长同一天“辞职”,敌人惨淡经营的伪基层政权,伪自卫团大部瓦解,驻海门三阳镇的8名日军士兵,在悲观绝望中集体自杀。


一年零7个月反“清乡”斗争,2600多次战斗,消灭日伪军5600余人,根据地新开辟了92个乡,各种抗日团体逐渐恢复,抗日武装力量得到发展壮大,日伪军则退守少数大据点,处处被动挨打,日伪“清乡”阴谋彻底破灭。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启示:


“清乡”之初,有人问在敌人占领的心脏地带能不能开辟抗日根据地?在平原河网地区能不能发动群众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建立起来后能不能巩固和发展?苏中四分区的军民,最终赢得胜利,让我们在这首《清乡谣》里找寻答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是反“清乡”斗争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正是我江海之滨三百万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才赢得了这场斗争的伟大胜利。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在我方三大法宝面前,日伪“清乡”三大手段,彻底败下阵来。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这是反“清乡”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这一年多的反“清乡”斗争中,南通县警卫团团长殷逸,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政委鲍志椿,如皋县掘马南区区长白桐本等共产党员,为反“清乡”斗争胜利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


第二,广泛发动群众,坚决依靠群众,是反“清乡”斗争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为了掩护我们的干部、战士,不少群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原如皋县银杏乡陆老太机智掩护如皋掘马南区区长白桐本的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敌人要她交出白桐本,陆老太急中生智,端了个黄铜盆出来,说我家里只有黄铜盆,没有白铜盆(白桐本)。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我们才能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原地斗争;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第三,坚守铁的纪律的人民军队,是反“清乡”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百姓中普遍流传“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称新四军为“菩萨军”“子弟兵”,而称中央军为“遭殃军”“游吃队”。有了这种血肉相连的军民关系,就使人民群众可以封锁敌人,让他们变成“瞎子”“聋子”,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情况,而敌人的举动我们都一清二楚。


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这三点启示对于我们现在仍然适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亿万中国人民励精图治、众志成城,用我们的双手,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血肉之躯,托举起中国梦!


今天的党史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