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如皋文庙和县学
发布时间:2019-06-22     


如皋城内玉带河畔的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就是当年文庙的旧址。


如皋文庙始建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原址在今人民公园西侧,即中禅寺故址附近。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县令曾易占于庙内建起大成殿。此后历经变迁,至嘉靖十九年(1540),巡盐御史吴悌等移文庙于现址,兴建了大成殿、东西两庑、明伦堂、斋馆、号房、射圃。经过明清两代60多次的扩建和修缮,一组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出现在江海平原之上。


让我们翻开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绘制的《如皋学宫图》,领略一下当年文庙恢宏的气势和精妙的布局吧!


文庙前有水名“泮池”,池畔环绕着白石的栏杆,池南矗立着高大的照壁墙,墙南是练习骑射的“射圃”,俗称“小教场”。泮池两边建有石拱桥两座,东名文德桥,西名武定桥。文庙的正门称棂星门,是一座石柱牌坊式的大门,共有栅栏门六扇。棂星门两侧八字墙边分别竖石碑一座,上镌“奉旨满汉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以表示对孔子及先贤的尊崇。文庙大门前道路的两端,各有一座重檐斗拱的牌坊。牌坊外侧分别是东云路巷和西云路巷,每条巷的两端均建有砖砌的拱券门。


文庙内的建筑仿曲阜孔庙,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左边有前后两个院落,分别为教谕署和训导署。右边有奎光楼,古人认为奎星主文章,此楼专供藏书之用。奎光楼北依次为敬一亭、忠孝祠等。正中棂星门的栅栏除春秋二祭外,常年关闭,人员出入皆从右侧的儒学门。


棂星门内,道路的两边是柏树园,古柏森森,有百余株之多。穿过古柏间的道路,便到了戟门,门两侧立戟成排,庄严肃穆。戟门东为名宦祠,是为纪念如皋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官员而建;门西为乡贤祠,纪念的是历史上如皋籍有名望的人士。


穿过戟门前行,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就出现在眼前。大成殿的东、西两厢为东庑、西庑,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


大成殿后有明伦堂,堂名取“太学明人伦之所在”之意,学官议事、讲学,均在此处。明伦堂东是居仁斋(又名经义斋),西是由义斋(又名治事斋)。明伦堂后是尊经阁,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尊经阁后面是崇圣祠,祠内祀孔子的先人。尊经阁西有遗爱祠,遗爱祠后还有土地祠。


学宫四周围以宫墙,周长达194.6丈。综观文庙的结构,宫墙内有祭祀之殿,有议事之堂,有讲学之处,有诵经之斋,有藏书之楼,有栖士之舍。墙外有双桥,有碧水,有照壁,有教场,祭圣、观光、读书、养性、习文、练武,无不相宜。其构思之巧妙,结构之严整,设置之完善,规模之宏大,名甲江淮。


由于历史的变迁,自清代以后,如皋文庙已由往日的鼎盛趋于衰微。1930年,文庙改建为县立实验小学。此后又更名为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而今,原先文庙内的其他建筑皆已改建一新,仅留下大成殿一座。1982年定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耸脊飞檐,画梁彩枋,彤窗朱柱,雍容典雅。殿前有高高的白石月台,台阶正中的云龙石刻清晰可辨。月台围以青石雕栏,雕栏上有莲花纹饰,刻工精细,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月台左右各有石碑4座,上面记载着文庙历次迁移、修缮的经过。其中4座碑下还有巨大的赑屃座,据《本草》说,这赑屃乃是一种大龟,性喜负重,于是人们就让它把沉重的石碑驮在背上,这究竟是“物尽其用”,还是“能者多劳”,只有让游人自己去评说了。


殿脊高14.5米,上盖九脊单檐,面阔五间共23.4米,进深九檩17.8米。六扇朱漆大门。门堂内两侧设有大钟、大鼓。全殿有柱30根,皆为整根楠木制作,直径达80厘米。柱下安放覆盆式莲花柱础,为宋代式样。大殿梁架额枋上的彩画,为清代匠人绘制。画面内容丰富,形式古朴,用笔简练,色彩斑斓,是珍贵的彩绘艺术品。


大殿正中有“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的神位。左右两龛供着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四圣”神位。两山头各有一龛,分别供孔子的10位弟子,称为“十哲”。殿内梁上还悬挂有明清两朝皇帝献的一些金字画,如“万世师表”、“至圣集成”、“生民未有”等。


漫步在这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殿堂,瞻望至圣先师那慈祥的面容和充满睿智的目光,凝视着那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拥抱那一根根粗重的朱红漆柱,抚摸着粉刷一新的赭色厚墙,不由让人陷入对往日的追思遐想……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