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兴仁古镇的庙会和桥
发布时间:2019-05-21     作者:吉春发


通州区西腹部的兴仁镇称为徐涧,原是一块滩涂地带,河汊纵横,地荒人稀,仅有十几户渔业人家。明嘉靖十八年(1539)闰七月初三,遭遇狂风巨潮的长江北岸的海门县,坍地近半,一片凄景。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第二次遭狂风巨潮,海邑又坍入江中,迫使难民迁至离江20里处的永安镇。清雍正二年(1724)秋,第三次狂风巨潮吞噬了永安镇。史书载:“七月大风雨,海啸,市上行舟,潮涌范堤,沿海漂没一空。”幸存百姓背井离乡。海门难民迁居到徐涧,开垦荒地,植桑麻棉黍,繁衍生息,艰辛度日,在徐涧南边建造小集镇,发展工农商学牧副渔等业,遂将徐涧改称新地。在集镇中心建造了殿宇雄伟的城隍庙。嗣后,新地人勤劳淳朴,懿行仁义礼智信,传代继世长,百业皆兴旺,仁政惠民生,福地普呈祥,从而定名兴仁镇。如今,镇容繁华,民楼耸立,交通发达。


每年两次的庙会


第一次是农历三月二十五的兴仁东岳庙会。四面八方的人群聚集到兴仁镇,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原来,兴仁镇东北处有座历史悠久的东岳庙,庙中供奉一尊彪形魁伟的“元帅”塑像。所谓“元帅”,即为《封神演义》中手执狼牙棒,曾由姜子牙封神的“驱瘟元帅”。庙碑记载:兴仁东岳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建成于清嘉庆三年(1798)。“元帅”塑像应在嘉庆初年塑就,庙会即初步形成,东岳庙的“元帅”声威四扬、相貌惊世,其双眼与地板设有弹簧机关链,每当善男信女前来敬香,一脚踏上活动地板,“元帅”的一双大眼珠就忽闪闪地活动起来,于是老百姓对“元帅”的传说也越来越神乎。


历年农历三月二十五都要举行“元帅”出会日,代代相传,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一天,“元帅”出巡,庞大的队伍为前导,排列次序大致为头牌锣、龙凤彩旗队、锣鼓队、踩高跷队、跳判队、马叉队、蚌壳精花篮队、肉香队、大锣大鼓队、伞盖队、如意香队、丝竹乐队、龙灯队。大队伍过去又有两队,分别为神船队和行身轿队。神船里坐的是“元帅”和“太太”的小行身;大轿里只有“元帅”的独坐神尊。八人绿呢大轿前,又有旗牌和大锣为前导。因地方士绅、本土乡董跪献祭菜,这个队伍走得很慢。庙会不仅具有传统民间宗教文化的含义,还广集娱乐和购销商品会,杂耍戏班登台表演,许多商贾摆摊设点,为庙会增添了欢乐。农民们乘四夏大忙即将来临之前的闲暇时机,逛游庙会,顺便带来各种农副产品销售,购回夏收夏种必备的农具、种子及生活用品。


“文化大革命”时期,原东岳庙被拆除,直至2014年才奠基重建。此后,东岳庙会有了新的特色,淡化了迷信色彩,农副产品交流面更广,品种更加繁多,赴会人数逐年增加,影响地域也逐渐扩大,庙会曾一度更名为“物资交流盛会”。近几年,每逢东岳庙会,约有10万人汇集,市场范围也由镇区街巷延伸到八九里远的南北公路上,连续数日人山人海,摊货相连,盛况空前。


第二次是农历六月二十九的兴仁城隍庙的巫公庙会,与东岳庙会同样热闹。相传,兴仁城隍庙的巫公庙会是为纪念古时孝母巫子的“孝神盛会”。巫子原为地方一害,吃喝嫖赌、敲诈勒索,还虐待生身寡母,无恶不作。一天,巫子赌输后颓丧地倚在庙角生闷气,忽闻叽叽喳喳的鸟声,举目观望,但见一群幼雀聒噪在檐角,簇拥着老雀,老雀慈爱地逐一喂食。此情此景感动了巫子,愧悔之情油然而生。他决心痛改前非,立即回家跪求老母原谅。老母见儿子匆匆回归,神色有异,吓得逃出门外。在追赶中,老母见前无去路,慌乱中跳下河,被救起时已奄奄一息。巫子四处采药,八方求医,割股滴血,为母医病。过了九九八十一天,老母宽心地瞑目仙逝。巫子抚棺痛哭七七四十九天,葬母荒滩,守灵三年。他每天跪在坟前忏悔,哭得七孔流血,于老母逝世三年后的六月二十九,命归黄泉。巫子,从逆子变成孝子,被乡亲们传为美谈。清乾隆二年(1737),兴仁城隍庙扩建,在西边新殿上设置了巫公祠。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九巫公庙会,香火旺盛不衰。后来此庙被拆,在庙前广场上建起了农贸市场。


两座名桥的轶闻典故


兴仁镇桥颇多,姑且说说两座名桥。


富安桥。据传,当年兴仁还被称为徐涧,只是一个小渔村,村民靠下海捕鱼和晒盐转销为生。村北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海丫子”河,为了排蓄河水,村民在西段河道里建造了涵洞,筑了一道坝路,方便了两岸村民的往来。随着疆土向东扩展,水陆要冲形成,为方便水上行船,地方官员组织民工挖除坝路,建造小型木质桥。在清除桥基老坝下的淤泥时,民工们发现了一群体态如盆的大乌龟,奇事迅速传到村里,引起围观。一些村里的长老说,这是“龙潭神龟”,千万不可伤害!于是,民工们便将这群乌龟放生到“海丫子”河道里。说也奇怪,自此数载,徐涧风调雨顺,田禾茂盛,五谷丰登。后来,一行贩米商船经过此桥下,用铁爪钉固竹篙撑船,谁知一篙插下河中,水面泛起一摊红色的鲜血,附近百姓纷纷拥来观奇。附近村子的长老让两名壮汉潜水查因,只见竹篙托起一只巨型老乌龟,铁爪刺穿了乌龟的头。船主吓得伏船跪拜,祈求保佑,当即,请来东岳庙方丈法师解说谶语:“此乃海神龟,今遭劫灾难,圆补善后事,遗体寄桥基,重建新石桥。”因海神龟为吉祥之物,可保百姓“洪福长寿人富安”,经合议,新建石桥命名为“富安桥”。几经沧桑,原石桥已拆散,现225洋兴省道兴仁镇北处的公路大桥续名为“富安桥”。


笔架桥。此桥当年架在兴仁镇南焦点小河上,碧水见底,芦苇盈岸,桥架以4根桁木做龙骨,桥面铺数块木板,宽约2米,长约7米,两边建有护栏,护栏中间挂着“笔架桥”3个繁体字,原是通向南通城的咽喉要冲。为何命名为“笔架桥”呢?一是该镇西处原有一座“文昌宫”,即为兴仁文人雅士祭神的宫殿。大门东侧有座古意盎然,清幽雅致的“魁星楼”,胸厚肩宽,风度翩翩的魁星神脚踏鳌鱼,左手把持墨斗,右手紧握巨笔,指向镇南小河上的小木桥。二是该镇原有“李,蒋,陈,史”四大望族,其中有三族聚居在文昌宫与小木桥轴线的风景带。李族旧时号称“李百万”,入仕翰林院编修,功名“进士及第”,其“玉带坟”曾惊动通州官吏柏大人亲自拜谒过墓茔地。蒋族人丁和谐,长寿健康,五代同堂,时至清同治九年(1870),通州官吏向“督,抚,学”三院汇报,帝闻,即“给帑建坊,恩赐粟帛”并“以出军饷,例加五品衔”,以示“国泰民安” 的典型范例,御赐巍峨的四柱石坊,特建竖立于蒋院大门东首。御赐的一对五彩生辉的盘龙金匾和一台造型精美的盘龙诰奉御龛摆放于蒋宅东西两房里。此事曾轰动州府。陈族是科举世家,据州志载,该族以世代诗礼传家而驰誉遐迩,满门是举人秀才。三是指望在镇西文昌宫和小木桥这条轴线周边的“风水宝地”,出“三斗三升的菜籽官”,广为民生造福祉。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政府老促会)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