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虾仔烧饼香
发布时间:2019-05-20     


在江海平原,烧饼是一种品种繁多,价格实惠的平民化烘烤食品。据考证,烧饼起源于西汉,是汉代班超从西域传来的。《续汉书》有记载说:“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至唐宋时期,随着南通州的成陆,流民的迁入,烧饼因便于携带,不易变质以及易饱耐饥等特点,赢得通州煮盐人的青睐,逐渐在通州落地生根。入乡随俗的烧饼,经过本地的改良,无论外观还是内质,都变得更为当地“流民”喜爱。在保持最初面团发酵和烘烤方式不变的同时,南通州的烧饼,渐渐打上了本地淮扬菜系的烙印。尤其是馅料,多就地取材,根据当地的时节而异:春夏有韭菜馅,秋有蟹黄馅,冬有萝卜馅,一年四季都有豆沙馅、酥肉馅……这些馅料配上猪油、芝麻和香葱,在炉子上烤熟,香味扑鼻,令人垂涎不已。


南通人谁没享受过烧饼的美味呢?且不说芝麻烧饼、油酥烧饼、炉干烧饼、缸炉烧饼的个中差异,也不说“汪家烧饼”“小史烧饼”的特色卖点,单就如东的虾籽烧饼来讲,怎一个“鲜”字了得!还得到央视美食栏目的隆重推荐。


第一次带我现场品尝虾籽烧饼的是挚友亚力。那是一个初秋的清晨,亚力将我从被窝中拉起,从通州驱车直奔海滨小城掘港。停车驻足于掘港老海防公路边,烧饼店已是一片繁忙景象。红彤彤的炭火在大炉子里欢腾地跳跃,烟熏火燎出一个个喷香的虾籽烧饼。买烧饼的男女老少自觉地排着长队。其实,说是烧饼店,还不如称作烧饼摊儿更合适:在公路路牙与店房之间的空地上,撑起一顶帐篷,几块案板搭起一方操作台;一排桌椅虽然简陋,倒也干净;一大一小两个炉子,大炉子贴烧饼,小炉子热豆花。案板上,除去和好的面料,依次排开的是各种馅料:白的是萝卜丝,绿的是葱花,红的是黄海特产红毛虾籽干,白中泛黄的是猪油和油渣碾成的细末,金黄的则是芝麻。单看这案板上的原料,就把人的馋虫勾了出来。


再瞧瞧豆花摊,绿油油的香菜和米葱剁成末,黑褐色的紫菜撕成片,墨绿色的皮蛋切成丁,浅黄色的虾皮在锅里烫过后滤净了水,嫩白的豆花在锅里冒着丝丝热气,黄澄澄的香油和红艳艳的辣子预备在海碗里。让人看一眼就口舌生津。


亚力跟烧饼师傅打了招呼(也怕“限购”),一下买了6只烧饼,我点了2碗豆花,找了个位置坐下,两人左手托着烧饼,右手端着豆花,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


轻轻咬一口虾籽烧饼,面皮的焦香、芝麻的醇香扑鼻而来,萝卜丝的熟香、青葱的辛香调和了红毛虾籽微微的腥味,散发着鲜香味儿。烤熟的面皮和馅料稍一咀嚼,顿觉齿颊生香。虾籽的鲜醇味更是强力地刺激着味蕾,让你不自觉地咂嘴舔唇,回味无穷。


看我鼓着腮帮、狼吞虎咽的窘态,亚力赶紧敲敲豆花小碗说:“烧饼的酥脆搭配豆花的嫩滑,才是舌尖的美味。咬一口烧饼,再喝一口紫菜豆花,细嚼慢咽,口舌酸甜,麻辣俱备,胜似山珍海味。”听后,我赶紧正襟危坐,仿着样式,咬一口烧饼,喝一勺豆花,眯一眯眼睛,咂一砸嘴唇,细细品尝,陶醉其中。


(作者单位:通州区地方志办公室)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