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元宵节放烧火
发布时间:2019-04-18     


元宵看灯的风俗全国各地都差不多,唯独南通农村“放烧火”的风俗倒是独此一家。直到现在,南通农村的人都知道有“正月半,二月半,家家人家放烧火”这么一句顺口溜。


过去,每逢正月半的下午,南通农村的家家户户就用芦苇、红草或者茅草,扎成了碗口粗,几尺长的大草把,少的一个,多的三四个。等到太阳一下山就把草把点起来,再捧着火把,挨着自家的田岸上一边跑一边喊:“正月半、二月半,家家人家放烧火,噢……”;“人家的棉花收到一盘篮,我家的棉花收了一堆栈,噢……”;“我家的菜上了街,人家的菜才在栽,噢…”等等,语言诙谐风趣,比喻生动形象,虽说是抬高了自己贬低了别人,但都是玩笑话,大家看重的,是要比哪家的火把亮、烧的时候长;比哪个的声音喊得高,比哪个跑得快。


放烧火又叫烧毛虫,因为用烟熏火烧的方法,既可以消灭躲在地下过冬的害虫,又能够使烧下来的草灰变成钾肥,有利于农业的丰收,农民兄弟十分热衷。所以,放烧火就成为了一种民众自由狂欢、自我陶醉的娱乐样式,成了一道火龙飞舞、火光灿烂的胜景奇观,更成为一种得以世代延续的民俗活动。


山村好是晚风初,

烧火连天锦不如;

但祝麻虫能照尽,

归来沽酒脍池鱼。


清朝道光年间通州人李琪写的《崇川竹枝词》,展示出一幅“烧火连天锦不如”的壮丽场景;描述了放烧火“归来沽酒脍池鱼”的愉快心情和“但祝麻虫能照尽”的良好祈盼。


放烧火的活动虽然在农村,但是也吸引了不少城里的文人雅士、红男绿女们特为跑到狼山上去看。夜里登山远望,缭乱平野上只看见火光在闪,火龙在游,恰如是地上的银河。再加上烧火的噼啪声、喊唤声此起彼伏,的确是气势雄伟,场面壮观,这也是南通地区地方特色非常浓烈的一种风俗。民国时期海门人黄贤在《海门竹枝词初稿》里有一首诗纪录得既形象又生动:


火球乱滚照毛虫,

四野呼声一样同;

头白村翁相对语,

今年灯比去年红。


元宵时节,逛灯会固然是首选,不过也有的人嫌闹,不高兴去凑这个热嘈。有的人更觉得放烧火有种特别的气势,要比灯好看。元宵之夜,还约几个人特地跑到荒郊野外,到山上去看放烧火,笑语纷纷,觉得心旷神怡。《渔湾竹枝词》里,清朝道光年间南通人曾葆淳的诗就是写的这种的民情:


元宵月夜约同群,

高立东山笑语纷;

不爱观灯喜观烧,

村村遥指走红云。


2003年,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档“正大综艺”南通专集,突出宣传了南通的河、海、江、山。在说到南通的风土人情时就播出了一段“放烧火”的盛况,把南通过去各家各户的个体行动,进行了集合和再现。


“放烧火”的“烧”字,另一种说法是有写成哨子的“哨”,叫“放哨火”,据说这和明朝嘉靖年间南通人民抵抗倭寇侵略有关。


话说有一年“元宵”,倭寇进犯通城。沿海的老百姓事先就准备好了火把,倭寇前脚一上岸,老百姓后脚就把他们坐的船烧掉了,断了他们的后路。倭子没得退路了,只好四处乱窜。这个时候,老百姓就把火把点了起来,官兵和老百姓同仇敌忾,一鼓作气,把倭寇全部消灭了。倭寇正月半吃了“鳖”还不死心,二月半他又来了。老百姓还是老办法——点火把,把天上地下照得旺晶煞亮,大家浑身是胆,个个英勇无比,还外加一条声地喊“噢……噢……”,把倭寇给吓傻了,结果大获全胜。从此往后,每逢正月半、二月半,大家就用放烧火来庆祝胜利,这是一种说法。假如要依这种说法,烧火的“烧”就应该是口字偏旁的“哨”了。不过,南通民间放烧火的风俗,已经慢慢地从纪念抗倭胜利演变成了预祝农业丰收的自娱自乐的活动,只有后头的一声“噢……”倒还是保留了当年围剿倭寇时的威武气势。


其实,南通年三十的“煨百虫”和正月十五的“放烧火”,都是来自远古时代先民对火神和火的崇拜,《后汉书》上就有用火把驱疫打鬼的记载,是慢慢才演变成了后来的火把节。根据专家考证,从汉代的拿火炬驱疫到唐宋的元宵灯节,中间还显然存在了一个火把节的发展阶段。在《当代人与民俗》这本书上还特别有这样一段话:“时至今日,在江苏南通地区仍有放烧火的习俗。可见,少数民族有火把节,汉族地区也存在火把节的遗风。”也就是说,南通民间的放烧火,实际上就是汉民族的火把节。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