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南通经济社会
发布时间:2018-12-18     


1927年4月,中国国民党南通县党部成立。5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师五团由常阴沙抵通,南通县知事公署改为南通县政府,属江苏省政府管辖。1933年3月,江苏省行政第七区(后改为第四区)专员公署在南通城成立,下辖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崇明5县。从1928年至1937年,中华民国史上称之为“十年建设时期”,国民党根据其制定的《训政纲领》,推行“一党专政”和“以党治国”的方针,一方面加紧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另一方面在财政经济方面采取措施,为建立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服务。南通在此期间建立了一套经济、行政管理体系,农、工、商等各类产业取得一定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

 

南通地区农业基础良好,20世纪30年代前后继续得到发展。种植业仍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东部农民习惯“一熟棉花一熟麦”,中西部实行稻、棉、麦、花生、杂粮轮作,市郊区农民以种粮棉为主,兼种蔬菜。南通地区为江苏省重要的棉花、粮食产区。南通及临近几个县棉花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4.41%。其中,南通县140万亩,海门县70~80万亩,启东、如皋两县各为40~50万亩(1926~1933年平均数)。1932年,南通县皮棉总产74万担,为全省之最。稻麦生产在全省领先。1932年如皋、南通两县水稻产量分别为210万石和100万石。1933年南通县小麦面积218万亩,亩产240斤,均为全省之最;如皋、海门等县小麦种植均在100万亩以上,亩产200斤左右,位居全省前列。此外,蚕豆、玉米、黄豆、高粱、花生、薄荷等都有较多种植。

 

林业方面,南通学院农科在五山创办的林场,占地达6000余亩。蚕桑业方面,主要有西部高沙土、北部里下河、东部近海、中部通东、南部沿江等种桑养蚕集中区。由于苛捐杂税、战争频繁,加上桑蚕发病难以防治,栽桑养蚕户日趋减少。畜牧业方面,培育成如皋县的东串猪、海安县的姜曲海猪、启东县的沙乌头猪等地方品种。水产业方面,主要以行帮或个体零散形式从事捕捞和经营。1931年前后,大达轮步公司、广生油厂有8条木帆船在吕四渔场捕捞小黄鱼。吕四渔民年捕海蜇、蛤蜊、鱼类等海水产品5万担,价值100多万元。1932年,南通县淡水养殖面积共1500多亩,其中八厂养渔公司有水面800亩。

 

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依然为私人所有,大量土地由少数地主霸占。据1936年统计,南通县城厢60亩以上土地户39户,占有土地2393亩,32%以上的土地集中在1%的地主手中。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花样繁多,手段毒辣。田地的买卖、承租,有“大卖”、“批价”、“过放”、“大过放”、“回赎”(又称典押)、“顿庄”、“预租预顿”、“预租”、“烂租”等。农民因病、受灾,向地主押地借债,到期无力还债,土地便无条件地归地主所有。在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和残酷剥削下,农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广大农民只有靠承租或卖地为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通盐业生产呈不断萎缩态势。原“通属九场”仅剩栟角、丰掘场、吕四、余中4个盐场,有煎灶1000余副。1921年市境4场实际年产1.4万吨,占淮南盐产的35%。至1936年,年销量约1.03万吨,占比不足20%。张謇创办的同仁泰盐业公司最高时年产盐5万桶。1926年后,生产经营情况逐步下降。1936年,同仁泰盐业公司的垦地分配给股东及职员,一直维持到1946年土地改革。

 

二、大生企业在金融资本接管下艰难运营

 

从1925年到1937年,大生的主要企业,包括纺织、盐垦、榨油、制面等在内,都先后纳入上海银团金融资本控制,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艰难发展。

 

1927年,大生各厂出产的棉纱80%以上在本地销售。各厂通过设备更新、加强管理,产量有所提高。大生一厂日产量从180件提高到230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通土布(关庄布)在东北的市场完全丧失,引起本地棉纱销量持续下降,1934年,大生一厂、副厂本地销售棉纱2万余件,占销售总额的比例降至38.4%。

 

市场和时局的剧烈变化,迫使大生各厂采取措施,求得生存。一是本销改外销。先后开拓江西、安徽、四川、两广、天津等外埠市场。1928年起外销数量逐步增加,1930年本外销比重大体相当,到1935年外埠销售占销售总额的62.8%,一厂、副厂外销量达4.2万余件。二是粗纱改细纱。减纺10支、12支粗纱,增纺16支、20支、32支等中、细支纱。1931年20支等中细支棉纱销售达2.04万件。1934、1936年,大生三厂先后购置大牵伸细纱机纺锭7500余枚。为保住12支粗纱的销路,各厂还为本地手工织户贷款以改良布机。三是推广优质棉种。1929年起,各纱厂资助创办棉产改进所(东台),在垦区推广种植“脱字”棉种,面积达40万亩,为20支以上中细支棉纱提供原料保障,从而少购外棉,少付利息。四是增强能源动力。先添购引擎马达,后筹建天生港发电厂。1934年天生港电厂投产,装机5000千瓦,最高电压22千伏,大生一、副厂生产由蒸汽引擎改用电力,降低燃料成本50%。多余电力供应民用。五是削价、减产。由于日纱跌价倾销,沪、锡等地棉纱流向内地。为争取用户,大生各厂采取低价竞销,每件纱由原来的400磅增到410磅至425磅,每售1件纱即亏16.86元。由于营业清淡,大生各厂不得不减缩停工,1935年,大生二厂闭歇,机器对外拍卖。

 

1926年起,上海银团控制下的大生各厂调整原色布的生产经营。减产粗平布,增产细平布、绒布。1930年,花费近100万两规元对部分设备整修、更换。至1931年,南通4个棉纺织工厂共有各类型号的动力布机1700余台,人均挡车能力达4台,其中大生副厂装有丰田自动换梭布机200台。1933年,大生一厂、副厂外埠销售棉布43.87万匹。1934年,日本棉布低价竞销,两厂外埠销售棉布降至25.25万匹。

 

大生各厂艰难的经营状况是当时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缩影。首要的原因来自日本帝国主义在华设立纱厂,强占东北市场和纱布武装走私。在大生棉纱主要外销地四川省,由于日货充斥,1934年的销量仅为1933年的一半。在其他各地的销售也处处受阻。其次,国民政府严苛的税收政策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除花纱布正税外,特务费、警卫费等支出使每件纱增加成本近2%,各类地方特捐层出不穷。当然,大生各厂经营困难还有其负债过高的因素。       大生一厂利息负担占厂用费40%以上,1927年至1935年,每件纱所担负的利息由7.9两增至16.73两。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的财务年度中,大生一厂累计亏损达122万元。

 

面对生产经营的压力,大生资本家一方面积极扩张调整,另一方面通过裁员、减薪、提高劳动强度等手段不断向工人转嫁危机。1933年,大生一厂在解雇500多名工人后,接着又准备大批裁员,引发南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罢工。1933年至1935年,大生一、副厂、三厂累计裁减员工2500人。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大幅提高,工资水平却不升反降,1935年大生副厂细纱车间工人工资水平最多下降达25%。

 

三、其他经济行业的发展

 

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间,南通的工业以大生系统10多家企业为主。此外,城区还有一批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的私营工厂和作坊,主要有色织、印染、日用品加工等。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较为活跃。以纱号、布庄为主的商业随战争形势起伏不定。

 

色织、印染业。 1930年前,南通色织布占南通土布总量的15%。1931年后,由于连年自然灾害,农民购买力下降,加上东北市场丧失,南通色织、印染业遭受巨大冲击。城区新办的通华布厂、国华布厂都只持续一两年便停业。多数染坊生意清淡,营业额由原来的六七千号下降到数百号(“号”为染坊业统计单位,每个客户为1号),南通阜生染织公司因产品滞销而宣告破产。之后,随着棉纱产量的扩大和纱布市场的开拓,印染业又有恢复性增长。至1937年,南通城区有染坊20余家,二甲镇及周围的袁灶、余西等地也有20多家。这一阶段,印染业生产工艺有所改进。1936年8月,大生公司与苏州工业学校合办的苏工染厂生产漂染细布,仅维持一年时间。30年代初,在西公园有铁木布机制作工场,在段家坝有车木店,为本地纺织业供应纺织器材。农村织户开始使用铁木布机。

 

服装业。 20世纪20年代,十字街至长桥周围涌现益生、益康、永胜、长胜等成衣店。其中,长胜军装店专做军工产品,如军用被服、军帽、子弹袋、绑腿、旗帜和学生装等;益康服装店专营来料定制毛货洋式时装。1932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在南通猫儿桥设立军工厂,从事棉布和毛巾的生产(抗战时期迁往湖南)。据统计,1937年南通城区有职业服装店铺6家、中装店铺46家、时装店铺(公司)4家,其中无锡人开设的大来呢绒服装公司是南通当时最大的时装专业店。

 

轻手工业。 主要有竹、木、藤、铜、铁器的加工,肥皂、蜡烛、火柴的制造,还有印刷、文具等行业。1930年前后,城区有木器加工业户80余家,从业者200余人。铜、铁业有120家,从业者460余人。1936年,通燧火柴厂产量达到1300箱(每箱120打,每打10小盒)。印刷业除张謇创办的翰墨林印书局外,城区另有私营印刷所9家。

 

建筑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大生集团逐渐衰落,南通新建建筑大为减少,主要有基督教益群社、交通银行新舍、新新电影院和通州师范新舍等,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一阶段涌现了一批较为知名的建筑师,如,接受过日本工程教育的孙支厦、扬子建业公司南通分公司的高观四、慎昌建筑号的鲍敏之等。吕四陶桂林在上海开办的陶馥记营造厂高峰时职工近2万人,年完成工程额数百万银元,先后承建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海国际饭店、南昌中正大桥等重要建筑。

 

商贸业。 由于南通远离战区,社会经济相对平稳。当时的南通商业以纺针织品、百货及五金、交电、化工业为主。这一时期国内局势并不稳定,对南通的商业,特别是纺、针织品和关庄布的销售影响很大。1927年,南通城区纱号仅存40多户,而布庄有150多家,其中京庄40多家、县庄10余家、关庄25家(含设在海门的关庄)。关庄布收购在南通,成交在上海,市场在东北,东北又以营口、安东等商埠为主要集散地。据南通设在上海南市的沙布公所调查记录,1927~1931年,南通、海门西境所运出的大尺布共有89万件,其中运销营口76.98万件,运销安东8.2万件,年营业额800万元。1931年后,日货充斥东三省,南通关庄布被排挤,关庄纷纷转营绸布,商号迅速增至88户,经营品种有绸缎、棉布、呢绒等。30年代,广西军队大量采购“尺一五”布制作军服、绑腿,杭庄开始兴旺起来。杭庄积极参与推行大机布(用铁木机织造),始称“改良布”,后称“雪耻布”,年销量最高时达260万匹,营业额大大超过关庄的大尺布。1935年10月,由县商会发起组建的南通土布市场在段家坝开业,并附设土布检验所。由于绸布业公会勾结官方势力进行垄断,织户不愿进场交易,质量整顿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改良布越织越差,渐趋衰落。

 

各类合作社纷纷涌现,经济组织程度得到加强。1930年,民国省政府颁行《江苏省合作社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南通地方各社会力量纷纷筹建各类合作社。至1933年,已有信用、生产、运销、消费、购买等合作社112个,社员5276人,股金4.11万元。1934年南通成立的42个合作社中,已有运输合作社,主要是集中社员生产的棉花、土布运销外地。1937年成立的南通县合作社联合社也设有运销部。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困局和社会矛盾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经济社会相对平稳,总体上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其主要经济政策与措施有积极的一面,但收效甚微。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国民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前者核心内容是实行经济统制,特别是强化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物资的国家管理,对农产品的统制政策虽然在改良品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刚发展起来的农村商品经济产生严重阻碍。后者虽明确了“振兴实业”、“开发矿产”等8条措施,但仅局限在少数中心城市和资源丰富地区。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国民政府通过《租佃暂行条例》和《土地法》等法规保障和鼓励地主保有和增加田地,与孙中山1924年提出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背道而驰。对这一时期的南通而言,农、工、商各业虽有所发展,但主要还是原有基础上的继续,没有形成新的规模产业,基础设施方面也没有重大投入,社会事业仅满足维持运行。相反,由于地主阶级、金融资本家的压迫,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国民政府所有经济政策都围绕“剿共”服务,军警费占据财政收支的相当比例。1929年,为镇压工农革命运动,南通县公安经费达24万元,占全年预算支出39万元的61.54%。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南通一地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政治、经济上的种种困局和矛盾。一是帝国主义侵略对经济发展影响加深。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以东北为基地加紧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挤占棉纱、土布市场,南通的支柱产业棉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二是金融混乱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各类产业产生负面传导。1933年起国民政府实施废两改元,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施白银法案,大量收购白银,作为银本位的中国整个金融体系陷入混乱,直到1935年币制改革(收兑白银、发行法币)之后金融才逐步安定。这期间民族工商业大量倒闭,南通20多家钱庄先后倒闭,也同这一大背景有关。三是各类捐税相继出台,人民负担不断加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级财政从属于省,收入以田赋和杂捐杂税为主。1933年,南通县田亩数为142.19万亩,田赋应征65.13万元,实征80.87万元,超出24%。地方税收入,除各项正税外,杂捐费有公安捐、厕所捐、灰船捐、粪船捐、行政费、教育费、自治费、保卫费、警备费等。1935年,属江苏省及南通县的正、附税收入计银60.57万元,其中各种附税杂捐44.61万元,占总收入的73.6%。盐业生产尽管逐步衰减,但仍是政府财税的重要来源。1937年,南通县进行土地登记,民赋、灶课两部合并,改灶为民,征收地价税。四是阶级矛盾尖锐,工农运动此起彼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27年、1928年,如皋县、南通县、海启地区先后发生农民暴动。1930年,活动于通海如泰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还进行分田、建政的尝试。大生一厂、二厂、三厂先后爆发工人罢工,1933年5月的南通工人同盟罢工遭到国民党地方政府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成为劳苦群众和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工农革命的星星之火渐呈燎原之势。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