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尽写今古  卓尔不群——写在《南通今古》百期问世之际 
发布时间:2018-12-18     作者:顾嘉禾


现在,《南通今古》以其闪光的历史和骄人的业绩,将她第100期刊物展示在人们面前了。我,作为一个与之有着特殊情缘的老读者,此时此刻心头有着无比的振奋和快慰!请允许我借《今古》刊物之一角,向历届编委会和为《今古》付出心血的同仁们,捎上自己的深深敬意和由衷祝福。

 

《南通今古》创刊于1987年。伴随南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她度过了18年的流金岁月。如果说,当年的《南通今古》宛如初生儿呱呱落地,18年后的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卓尔不群、风骨伟岸、儒雅大度的弱冠少年了。回首这令人鼓舞的18年,人们不难看到,《南通今古》对于推进南通以及各个县(市)的编史修志,对于南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奉献。

 

18年前,我市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尚属初始阶段。那时我在市政府任职,协助市长张佑才分管地方志工作,并兼任市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我市当年虽有如东首开全国之先河,出版了《如东县志》,但就全市方志编研工作而言,起步是比较晚的。市志办公室刚刚组建,资料收集、积累等工作才向下部署。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南通市,隶属关系几经变化,市管县的新体制刚建不久,拟议中的《南通市志》,其涵盖范围、时间跨度,以及与相邻的县(市)如何分工等,都才着手酝酿和协商。所以,我和市志办的同志们都曾为此而深深焦虑。

 

面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市志办主任乔显曾同志找我商量,为了推进方志编研工作,他主张编印一本期刊,定名为《南通今古》,用以广泛交流编史修志的情况和经验,刊载历史回忆文章,推动编史修志工作又快又好地开展起来,并可对重要史料进行多方考证。我觉得显曾同志的主张甚好。办期刊,看似分散了精力,实际上可以扩大社会影响,调动各方编史修志的积极性。后来,我们拿出初步意见请示市委朱剑书记和张佑才市长,他们也都十分赞同这一主张。随后,先后出了“试刊号”和“创刊号”,朱剑、张佑才二位还分别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文章,这为南通方志工作吹响了进军号,因此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从此,《南通今古》就在江海大地上落脚生根了。许多领导同志包括值得深深怀念的已故老领导,他们以《南通今古》为园地,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和深度的回忆文章,为编史修志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可以这样说,《南通市志》之所以能成为一部质量很高、在南通各类史书中居于中心地位、并能在预期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南通今古》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我分管地方志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我与市志办及《南通今古》编辑部的同志们,仍保持着深深的情谊。《南通今古》我基本上每期必读。据我所知,尤其是在党史办与方志办合署办公后,《南通今古》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办刊的指导思想更臻成熟,题材更为广泛,她涉及着南通党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成为我市一份颇受业内人士关注的重要期刊。说到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南通今古》面对南通长寿之乡的实际,还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人口老龄化、健康长寿等方面,启发人们重视21世纪这一重大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这对推进老龄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我作为一个古稀老人深为感激。

 

《南通今古》是一件文化属性的精品,又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我市地处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了有别于人的文化特色。历史上的文化积淀格外厚重,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值得南通引以自豪。“近代第一城”的美誉,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体育之乡和长寿之乡,久已遐迩闻名,令人称羡。因此在《南通今古》这一肥沃的土壤上,有许许多多的文章,期待人们大书特书。愿《南通今古》编委会、编辑部新一代的同仁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建设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作出更多的贡献。

 

(原载2005年《南通今古》第四期)

(本文作者系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