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
楔子
发布时间:2018-12-11     


(一)

 

  雉水如皋谓千年古城,域内人文形胜,绚彩而源远流长。


  如皋,到水边高地之意。源起公元前678年,贾国大夫“义不事晋”,千里迢迢避难于海边,为博妻子雷氏一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典故载于《春秋·左传》,喻即人不可以没有才能或是不能以貌取人。


  循其本义,此地应该与水相生相息,事实确是如此。先不提如城里的内外城河、水绘园;且不说西汉刘濞开凿的运盐河(今通扬运河)起自如皋,给这座因盐而起的城市带来勃勃生机;也不表自长江蜿蜒北上的龙游河浸润了1477平方公里的三色宝土,仅漫布广袤原野生满芦苇的小溪河塘形成的水网地带,就滋养了芦花河畔高沙土上的万物生灵。


  早在上古,禹平水土分天下为九州,如皋为扬州之域。夏商时,淮夷人先后立氏族方国海阳、发阳于城东十里铺,继而为郧子封地。春秋时为吴地,越国范蠡亦曾于车马湖留有岁月印痕。


  历代以来,如皋人杰地灵,才俊辈出,文治武功卓著。三国时,东吴大司马、邑人吕岱于公元241年招抚乡民回归,复置海陵县。宋徽宗时,理学先驱、教育家胡瑗明道治学,名播天下,门生中,王观为著名的词人,王觌敢于为民请命,知成都,浚治城渠,百姓谓之“王公渠”,其后,王俊乂为徽宗皇帝亲擢的状元。明末清初的文学巨匠、戏剧家李渔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美誉,一代名流冒辟疆与秦淮名姬董小宛名满江南,一时,“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


  伴随着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守着一方净土生生不息的如皋乡民,也深切感受到了天灾与人祸所带来的困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在一次次抗争中展现出的聪慧和坚韧,永远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北宋年间,如皋沿海盐场旧堰久毁,范仲淹主持修筑捍海堰,历时五年告竣,百姓铭记其功德,爱称“范公堤”。因如皋为淮南盐的主产区,嗣后,在宋金对峙中,岳飞带领“岳家军”在如皋乡民的拥戴下,驰骋四乡,与金军展开殊死搏斗,以保南宋经济之要脉,至今留下“加力”“度军井”及“济忠井”的动人传说。及至南宋末年,文天祥取道运盐河,经由如皋渡海南下继续抗元,幸得范公堤护堤人张阿崧冒死藏匿五日,并护送其过境。险过如皋后,文丞相难以释怀,写下《过如皋》等诗篇。


  到了明朝中后期,倭寇横行沿海一带,如皋军民不堪其扰,遂筑城垣、凿濠河御敌,后有邱陞移兵扼守如皋,昼夜与敌搏击于周遭,发誓翦尽敌寇,可恨马失前蹄而为敌所害。清军入关后,一批明室忠义之士以命相争,明重臣许直留下绝命诗,随朱由检自缢于京城,其侄许德溥在清兵攻占如皋后,坚死不从“剃发令”遭杀戮。天(启)崇(祯)五才子李之椿,官至礼部侍郎,辞官回乡后,被推为如皋反清盟主,又随鲁王朱以海在海上坚持抗清,不幸被捕,绝食14天而去。还有大才子冒辟疆,单说他是风流才子则稍有偏颇,其一生著书立说,光明磊落,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曾有评价:“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看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历史长河汹涌绵延。近代以来,面对外国列强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与蹂躏,在凄风苦雨中,坚韧的如皋儿女高挺强劲的脊梁,为了自由民主和心中的梦想,继续用英勇悲壮的抗争书写鲜红的历史篇章。辛亥革命中,邑人姜渭璜、黄七五、沈卓吾先后东渡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一生追随革命。


  19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年,如皋民间讨袁斗争继之而起,程强、冯余庭、杨桂馨三名勇士于西门大校场惨遭杀害,成为向旧恶势力宣战的首义英雄。


  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皋儿女融入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为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惊世的昂扬战歌!


 

(二)

 

  20世纪60年代中期,如皋城里出现了一件颇为神奇的大事,令如城居民奔走相告,在街谈巷议中迅捷流传全县:县城里出土了绣花鞋、县委印章等神秘的革命文物!


  那是1965年初秋,如皋县城民政科招待所大门口的低矮旧房翻建。刚刚开工,工人们先在钟楼西侧的招待所门前清理地下水道。当他们挖地撬开一批砖头时,忽然发现下面出现了一个不太大的砖砌圆拱,看上去完全是人工制作而成,但又与下水道无关。大家感到奇怪,就叫来几位干部一起查看。


  清理工程继续进行。当工人们小心地挖开砖砌圆拱时,发现窖子里放着一只严密盖好的翻边铁锅,铁锅木板盖上整齐地放着一双绣花鞋。这双鞋子,业已腐坏。铁锅锈蚀严重,仍可勉强托着端出来。揭动锅盖,木板也朽烂成了碎片。


  锅盖揭开,在场的人们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


  锅内平放着带有夹子的子弹100多发,以及一把刺刀、一副脚镣,也都严重生锈,铜绿铁红,斑驳零落。


  把子弹、刺刀、脚镣取出后,留在锅底正中的还有一颗暗红的石质印章。经轻轻揩拭,映着阳光,即显示出其鲜红剔透、熠熠生辉的光彩。字里行间残留的朱红印沙,依稀可辨。印面赫然刻着“中国共产党江苏如皋县委印”12个大字!


  别以为这是惊险小说或悬疑电影的开头,也不是电视连续剧如皋版的《一双绣花鞋》或《县委印章传奇》,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的实实在在的真实历史事件……

  

  这枚县委大印,是一方名贵的鸡血石,晶莹如血。印体呈方形,总高2厘米稍多,印面4厘米见方,便于随身携带。与当时通行的官方印信一样,有着宽宽的边,内为小篆字体、阳文。


  这枚县委大印的出土,给人们带来了一串串谜团:


  ——这是什么时期的县委大印?


  ——这是哪一位县委书记任上的或曾经使用过的?


  ——怎么会埋到这个地方?


  ——为什么会有一双绣花鞋?


  ——为什么会有子弹、刺刀和脚镣?


  ——为什么不留名、不作说明?


  ……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与印章同时出土的子弹、刺刀、脚镣,预示着这件重要革命文物的埋藏者不怕坐牢、不怕牺牲的信念和决心。


  还有一点是可以推测的:与印章同时出土的绣花鞋,是否在告诉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埋藏者,是一位女子,或其中有女子,亦可称为女同志?


  ……


  不管如何,首要的是要知道,这枚县委大印,是哪个时期,哪位县委书记任上所用。

 


(三)

 

  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人们走近了这枚神圣的县委大印。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


  现实是流动的历史。


  穿越深邃的历史时空,从这些锈迹斑斑的子弹、刺刀、脚镣上,去寻觅先辈的光荣,感悟共产党人打江山的艰辛。人们仔细地品味每一件出土的革命文物,以及呼之欲出的背后的故事。


  研究探讨这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让人们有一种穿越时空般的感觉。似乎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呼唤——解读我吧,这里有着撼天动地、惊心动魄的故事!解读我吧,这里有着血与火铸造而成的鲜红历史,当这段历史揭晓后,你们永远都不能忘记!


  透过这声音,仿佛看到县委大印主人那伟岸的身影;


  透过这声音,仿佛捕捉到了隐藏在县委大印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虎死余威在,刀老锋犹存。


  即便是今天,已经失去了当年权力象征的县委大印,仍然威风凛凛,不可抵挡。就像当年使用它的主人那样,他们的光芒,曾经照亮了一个时代,令所有的对手黯然失色。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史志部门的建立,破解县委大印谜案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党史工作者们怀着虔诚、迫切的期待,拜访了张爱萍、梁灵光、钟民、洪泽,以及王盈朝、陆植三、叶胥朝等革命战争年代曾在如皋战斗工作过的老领导。根据老同志回忆,初步查明:


  1928年五一农民暴动及之前,如皋县委没有制作和使用过印章,仅制作过一枚“如皋县苏维埃政府”钤记。


  抗日战争开始及以后,没有丢失过县委印章。


  据此分析:这枚县委印章,应该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体说,也就是在1928年下半年至1933年上半年之间的五年左右时间里。

 


(四)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行“清党”和“分共”,中国国民党变为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政党。


  以蒋介石为首的领导集团用行政、军事、法律、特务等手段,残酷地镇压任何革命行动,集中一切反革命势力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许多优秀干部、群众运动的领袖,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倒在血泊之中……


  1928年6、7月间,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指出: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即低潮时期……



(五)


  翻开这个低潮时期的档案,人们惊讶地发现:从1929年初到1933年春,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就有八位曾经在如皋担任过县委书记(包括如泰中心县委书记)的同志英勇牺牲!


  请记住这八位书记的英名及牺牲的时间:


  徐芳德1929年1月27日


  吴亚苏1929年8月3日


  韩铁心1930年5月23日


  王玉文1930年8月30日


  汤士伦1931年2月7日


  穆子奇1931年3月12日


  于咸1931年8月28日


  吴汝连1933年4月28日


  其中,王玉文是如皋西乡搬经人,曾任通海特委委员、如泰中心县委书记,他一直战斗在如泰地区,所以如皋的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习惯上仍视王玉文为自己的县委书记。穆子奇被省委任命为如皋县委书记后,在赴任途中被捕,虽然还未到任就牺牲了,但是作为县委委员亦一直战斗在如皋广袤的大地上,正应了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八位书记的英勇斗争事迹,个个可圈可点,可歌可泣……


  按照推理,这枚县委印章,应该是这八位书记中的一位或几位曾经任上的,或曾经使用过的。


  县委印章谜案能解密吗?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史本身厚重,充满质感,且十分复杂。调查研究的历史学者,须有深厚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修养,才有可能体会其中的奥秘之处。


  让我们翻开那段尘封的历史,追忆他们,掀开县委印章背后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史志通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民意征集

主办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Copyright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8056518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worldidc.cn